为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专项改革计划”,系统总结与交流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建设经验,学校于11月25日在行政楼举办“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研讨会。教务处、各学院教学院长、首批立项建设人工智能赋能课程负责人及对AI赋能教学感兴趣的教师等近50人参会。
教务处介绍了学校在人工智赋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思路和建设进展。在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的改革背景下,学校以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为契机,系统构建了“通识+进阶+应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具备AI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2025年“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上级专项改革计划支持下,学校围绕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平台升级、学科竞赛与师资培训五个方面全面推进。本次交流会聚焦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旨在通过分享课程设计理念与教学实施经验,探索人工智能与专业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
专家报告环节,东华大学徐波副教授以《知识图谱与大模型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实践》为题,系统阐述了AI赋能教育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了知识图谱与大模型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机遇与挑战,并分享了前沿技术在构建智慧教育教学生态中的具体实践。上海大学霍伟伟教授则以《AI赋能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为题,从数智时代人才需求出发,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思考,并以相关学科和专业为例,分享了其通过“AI+课程”与产教融合、探究性课程同向同行的建设过程。两位专家从理念到实践的探索经验,为我校课程改革提供了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重要参考。
交流环节,“水产基因组大数据”“智慧海洋与大数据”“AI+食品数据分析实战”“新媒体运营”四门课程负责人围绕课程建设背景、教学痛点、AI赋能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等方面展开分享,详细介绍了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内容重构、考核方式改革、教学案例开发与产教融合实践情况,并展示了阶段性建设成果与教学反馈。通过既有课程的持续完善与新课程的创新开发,我校正逐步形成“AI+学科”交叉融合、分层建设的课程发展模式。
本次会议既是对前期建设经验的深入交流,更是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凝聚了智慧。作为首批立项的50门课程,学校在尚无成熟经验与统一标准的情况下,采取“遴选一批既有基础课程、新增一批特色课程”的建设思路,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以此为起点,学校将系统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课程系列建设计划,重点围绕课程标准建立、教学模式创新与一流课程培育等方面谋划布局,以课程建设为牵引,全面带动教材、平台与师资队伍的协同发展,逐步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体系,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支撑。
(供稿: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