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上海海洋大学、中印尼海洋生态牧场技术合作研究项目团队的印度尼西亚学生戴圣(Abizar Dirsan Gifari)受邀参加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中国—东盟青年海洋合作圆桌会”,会议围绕“中国—东盟的海洋领域政策”“海洋产业合作的创新与机遇”“青年如何参与海洋合作”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为中国—东盟海洋合作提供了诸多新思路与可行方案,充分彰显了东盟青年在促进交流、维护和平、推动发展领域的引领作用与独特魅力。
会议期间,戴圣介绍了自己在上海海洋大学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并以自己参与的《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近海海洋生态牧场技术合作研究项目》为案例,讲述了自己在此项目中的研究学习和调查工作内容。通过中国和印度尼西亚高校之间的这种合作项目,他既可以学习中国的先进海洋技术和产业理念,又能结合本国的社会背景,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顺利开展其研究生学术工作,同时,在项目期间以留学生的身份承担起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高校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推动了项目的交接工作,切实参与了不同国家间的海洋合作交流。

上海海洋大学印度尼西亚留学生戴圣(Abizar Dirsan Gifari)发言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上海海洋大学联合哈山努丁大学积极开展《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近海海洋生态牧场技术合作研究项目》,联合研发优化5种人工鱼礁礁体,优选6种鱼类和贝类增殖物种;在印度尼西亚近海投放240个人工鱼礁礁体,形成650立方米海洋牧场,并在牧场海域放流鱼苗2万尾、贝苗400粒,为生境退化海域的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养护提供了有效方案。未来,中印尼海洋生态牧场技术合作研究项目团队将以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合作路径为核心打造典型示范案例,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合作模式,为后续东盟沿海国家及地区开展同类合作提供标准化示范模板,助力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洋生态治理能力与民生改善水平。作为“2025年中国—东盟周”重要系列活动之一,本次会议以“蓝海新力量 携手创未来”为主题,旨在搭建一个高层次、青年化的对话平台,既为双方海洋合作注入青春活力,也为培育新一代海洋合作人才搭建平台,共同构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共建蓝色家园。
(供稿:留学生工作办公室、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