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水产与生命学院胡梦红教授领衔,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鲎专家组联合主席Paul K.S.Shin共同主编的系统阐述亚洲鲎保育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英文专著——《Asian Horseshoe Crabs: Biology, Ecology,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由国际权威学术出版机构Elsevier正式出版。

此次出版的英文专著,系统总结了亚洲鲎生理生态学和资源利用领域的理论创新、技术突破与模式经验,为全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养护方案,标志着该校从濒危物种保护的参与者向规则与知识的贡献者、全球治理的引领者转变。
该专著的问世,是学校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和世界的大洋大海上”办学传统的又一成果,彰显了我国在濒危水生生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的国际学术引领力,为推动全球海洋生态文明注入了新的智慧与力量
该书全本网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book/9780443156373/asian-horseshoe-crabs
团队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合作企业在广西北海成功实践了 “保护性养殖-医药利用-生态反哺”的创新模式。这一模式将物种保护、产业发展与生态修复有机融合,形成了“取之于鲎,用之于民,反哺于海”的良性循环,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海洋生物资源保护领域的生动实践,得到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高度认可。
海鲎是地球上存活了4亿多年的“活化石”,其生存状况是衡量近海生态健康的重要标尺。更为关键的是,由其蓝色血液制成的鲎试剂,是检测药品、疫苗内毒素唯一法定方法,直接关系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安全与自主可控。然而,这一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物种却因环境变迁与人为干扰而濒临灭绝,其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面对亚洲鲎资源衰退这一世界性难题,胡梦红教授团队秉承“勤朴忠实”的校训,十余年扎根一线,成功研发了模拟自然潮汐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突破了人工繁育瓶颈。团队与我国鲎试剂产业龙头企业北海市兴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开展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了从苗种培育、成鲎养殖到活体采血与资源恢复的全链条技术体系,并牵头制定多项关键技术标准。这一系列创新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养殖成活率,更实现了从“依赖野生捕捞”向“人工规模养殖支撑”的根本性转变,为鲎试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供稿:水产与生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