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决赛圆满落幕。经校赛、市级复赛和决赛的专家评审、现场答辩,上海海洋大学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再次捧得“优胜杯”,创历史最好成绩。
“知行杯”大赛由团市委、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市人大社会委、市政协社法委、市精神文明办和市学联联合主办,大赛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聚焦国家战略,聚焦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热点问题,设置了思政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对口帮扶、劳动教育、长三角、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传统文化共9条赛道,鼓励广大青年学生通过调研和实践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用实际行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中学思践悟、贡献青春。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共有41所高校、23所高职共495个项目经激烈角逐入围“知行杯”市赛,144个项目进入决赛。
特等奖项目展示
《基因赋能·净水育珠——三角帆蚌高效育种与生态净水协同技术创新实践》
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
团队成员:汤刘思巧、顾洋、王雪纯、汪建伟、张誉伶、吕伙红、任怡锦、胡钦赟、罗浩业、王一
指导老师:汪桂玲、吴丛迪

项目简介:本项目紧扣国家乡村振兴与种业振兴战略,瞄准传统珍珠养殖“高污染、低效益、人才断层”痛点,由我校水产养殖学专业负责人、淡水动物遗传育种本硕博一体化团队负责人汪桂玲教授和吴丛迪老师协同指导,博士、硕士及本科生共10人组成团队,融合分子生物学与水产养殖技术,创新“净水育珠一体化”生态模式。通过多营养层级养殖,实现氮磷高效去除与珍珠品质提升双向增益,为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提供低成本解决方案。依托全国唯一淡水珍珠科技小院,项目以“四零服务”与“1+1+N”模式推动技术落地,打通推广最后一公里。成果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创造就业岗位并获多家权威媒体报道,为科技兴农、生态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高校赋能范例。
一等奖项目展示
《专项班学生化身主理人——上海市农业IP设计与价值转化实践》
学院、部门:经济管理学院、校团委
团队成员:汤坤霖、邵雅莹、莫蒙安琪、王方圆、杨舒然、朱福瑶、王馨妍、黄荣东、葛水林、任雨晴、王万里、季雨佳、白建立、姚祥彬、董幸坪、曹嘉懿、孙雨落、宋天昊、姜慧暄、宋琦、黄佳虹、钱昕辉、郑南门、韩劲松、缪秉辰、俞奕帆
指导老师:徐璞、冯雨晴、于林、刘源、李欣、方晨光、晋洪涛

项目简介:项目立足上海市培养扎根一线从事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活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要,聚焦上海特色农产品品牌化难点,将专项班学生化身品牌“主理人”,对接3个示范村、15家经营主体,累计开展220余天实地调研和90天岗位轮岗实践,设计14套专属农业IP形象、42项周边衍生品,并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地推联动,实现IP价值向市场价值转化,推动了上海农业的品牌宣传走向系统化、规范化。项目形成31万字系列报告,获浦东农委等单位表扬信、感谢信共12封及采纳函7封,为上海农业品牌化发展提供了校地企协同、多平台传播的实践范式。
《玉见非遗:玉石雕刻的跨地域文化共鸣》
学院:爱恩学院
团队成员:沈韬、刘洋孜、田家菀、角元庆、魏一、曾钰涵、谢修羽、杜润菲、张一帆、王奕词、丁逸辰、彭馨怡
指导老师:席朝茜

项目简介:团队以传承和弘扬玉石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深入五省七市玉雕工坊,与27位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展开深度对话,精准捕捉各地玉雕技艺精髓与传承痛点,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工艺、线上线下融合传播、设计开发文创产品等青年化表达方式,宣传推广玉石雕刻技艺,形成《对话非遗》采访集、《玉见非遗》实践画册、《玉鉴》科普手册等丰富成果,助力玉雕技艺的“活态传承”。
二等奖项目展示
《外来水生生物入侵现状调研、机制解析及防控实践——以非洲鲫为例》
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
团队成员:董珂岩、闫智轶、刘研、郑嘉滢、梁毓轩
指导老师:唐首杰、赵金良、吴丛迪
项目简介:本项目聚焦非洲鲫在我国南方水域的入侵问题,由中外学生联合组成团队,在赵金良教授、唐首杰和吴丛迪老师指导下,赴福建水口水库与浙江千岛湖开展系统调研。运用环境DNA技术实施分区立体采样,发现千岛湖96%点位存在非洲鲫,其在中上层水体占据优势,严重挤压土著鱼类生态位。项目首次完成染色体级别基因组图谱构建,从基因、行为、生活史等多维度揭示入侵机制,并推动建立“千岛湖外来物种联合实验室”,发展eDNA监测、光诱与信息素诱捕等绿色防控技术,实现“监测—防控—资源化利用”闭环治理。成果已为地方防控计划提供支撑,凸显大学生在生态治理中的科技担当。
三等奖项目展示
《清源愈流:上海市五大新城人工湖生态治理和清澈度提升实践》
学院: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
团队成员:韩宇、聂梓楠、杨佳莹、崔以宁、尹翔、任可歆、甘昕、杨芊予、李泽由、杨思佳、何谋春、沈雯婷、代思远
指导老师:王丽卿、张玮、鲁仙

项目简介:聚焦于五大新城典型人工湖的生态治理和清澈度提升实践,系统梳理并总结适用的生态修复方法。通过开展现场水质监测与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结合实地采样与实验室分析,识别当前水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五大新城水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建议。项目形成科普绘本与成果册,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五大新城人工湖生态人文环境及治理路径,为人工湖清澈度提升建言献策。
《“海链智清”水下锚链智能检测清洗一体化系统》
学院: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马依茗、鲍诗曼、王欣怡、王姿淇、陈柏诚、谭雨婕
指导教师:罗高生、姜哲

项目简介:聚焦海洋锚链生物附着引发的磨损腐蚀难题,实地洞察人工作业风险高、维护成本高、生态污染大等痛点,跨专业攻克核心技术,研发出集自主爬行、高效清洗、实时检测于一体的智能系统,最后在模拟海洋环境中完成稳定测试。系统实现锚链运维全流程智能化,降低安全隐患风险,减少海洋污染物排放、降低相关碳排放,设备成本仅为进口产品的1/3,该项目获3项发明专利及5家企业合作意向,助力了海洋工程的绿色转型。
《烽火共铸:长三角抗战纪念地军民一心精神解码与红色基因创新传承》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团队成员:庞焱匀、张晓云、章诗涵、杨肖萍、崔嘉铭、王婷、郑娅宁、林南、苏淇、李燕、方若雯、俞嘉、白毅轩
指导老师:李佳薇、秦元海

项目简介:项目循着长三角抗战脉络,以沪苏浙皖多处纪念场馆为经纬,贯通军民一心精神谱系。通过口述史采集、跨域比对、数字活化三线并进,将散点史实熔铸为完整叙事,并首次建立跨省三维索引数据集,实现从史料到情感,展柜到生活的跃迁。
今年,校团委广泛组织动员青年学子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实干家计划”“扬帆计划”实岗锻炼,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紧密结合学科特色,联动学院做好专项和重点项目的顶层谋划与跟踪指导,共有130支团队逾千青年学子踊跃参与,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受光明日报、青年报、澎湃新闻、上观新闻、文汇报、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广泛报道。下一步,校团委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继续拓宽青年实践平台,进一步提升有组织的实践覆盖率,培育更多特色实践项目,引领海大青年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亲身实践去感受国家的发展脉搏,去理解人民的需求和期待,在社会实践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供稿: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