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政校社企协同联动,推动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服务社会、增长才干,10月28日,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以“食韵潮涌,乡兴‘味’来”为主题,举办第二十一届食品科技文化节暨“ZHU村”手牵手惠农市集活动。活动组织上海海洋大学师生,联合浦东新区、金山区、崇明区等驻村第一书记、相关龙头领军企业代表、社会组织代表及社区居委代表等,共同搭建服务乡村发展、赋能产业振兴、深化实践育人的创新实践平台。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李晓飞出席。
开幕式上,食品学院党委书记李柏林在致辞中表示,学院始终胸怀全局视野,致力于推动食品科技创新、培养卓越人才。本次科技文化节正是学院践行这一使命的重要载体,生动展现了食品人在服务国计民生中的贡献与力量;上海壹佰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商品开发副总监甘亚杰作为企业代表发言,展望校企合作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金山区驻村工作组副组长陈刘栋向上海海洋大学“乡兴‘味’来公益助农志愿服务队”授旗,激励青年学子投身乡村实践;李晓飞与浦东、崇明驻村干部组长共同为“上海海洋大学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育人基地”揭牌,搭建起深化校地融合、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平台。在全体嘉宾的热切期待中,李晓飞正式宣布本届食品科技文化节暨惠农市集活动盛大开幕。仪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合影留念并移步展区游园会,共同体验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与科技魅力。


政产学研聚力赋能 激活乡村新生动能
本届文化节的核心亮点在于深度融合“政产学研”四方力量,构建起强大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活动突破了传统校园活动的边界,积极携手地方政府(特别是浦东、金山、崇明等区的驻村工作组)与食品产业领军企业伙伴,精心打造“一站式”沉浸体验。在这里,前沿食品科技理论探索、尖端研发成果、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产业实践应用实现了无缝对接,生动演绎了从实验室潜心钻研到产业端精准落地、从科创成果走向市场终端的完整链条。这种深层次的政产学研协同,有效激活了乡村发展的新动能,为探索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径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
科技硬核筑基守护 诠释食品时代使命
科技硬核赋能是本次活动最鲜明的底色,深刻诠释了海大食品人“为健康中国保驾护航”的时代使命。在导师引领和本硕协同的创新模式下,一批解决产业痛点、引领健康消费潮流的食品科技研发成果集中亮相,成为全场的焦点。聚焦健康的控糖面包、突破传统形态的3D打印鱼糜制品、融合精湛工艺与独特风味的精酿啤酒等创新产品,不仅吸引了与会嘉宾和师生的浓厚兴趣,更生动展现了食品学科的前沿实力。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是海大食品科技服务国家战略、赋能产业升级、守护人民舌尖安全与健康的直接体现,彰显了科技在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核心力量。

实践育人深耕沃土 谱写青春担当华章
活动现场集中展示了社会实践成果与创新创业项目,是海大学子将课堂所学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乡村需求的生动证明。仅2024年,全校师生参与食品类企业赛事的项目总数144个,人数近700人。在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从食品科技节走出了8项国家级奖项、20项市级奖项。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知‘食’青年”的责任,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专业智慧回应社会所需,深刻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ZHU村情深共筑新篇 助推舌尖振兴浪潮
本届文化节重磅推出“ZHU村”手牵手计划,联合金山区、浦东新区、崇明区驻村工作组,携手深化“沪上好物·书记带路”特色助农品牌影响力,打造消费者广泛参与、高校智慧赋能、驻村书记倾情代言、企业鼎力支持的助农可持续新模式。就农产品“卖难买贵”问题,凸显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振兴需求的精准对接和深度融合。食品学院教授与驻村书记们现场深入交流,共同探讨特色农产品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助农、育人、公益”三重目标,让“舌尖上的乡村振兴”有了更坚实的依托和更广阔的前景。

| 本届食品科技文化节暨惠农市集,是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高站位服务国家战略、深层次推动产教融合、全方位培育时代新人的生动实践,为高校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海大方案”与“食品智慧”,为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贡献力量。 (供稿:食品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