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 学会看懂水的“情绪”,他们在金海湖畔上了一堂生动的水生态课
发布时间:2025-07-28   浏览次数:12

清晨的阳光柔和洒在奉贤区金海湖湖面,上海海洋大学“清源愈流:上海市五大新城水体生态治理和清澈度提升”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正为接下来的科普小课堂采水取样。曾经饱受富营养化之苦的金海湖(“上海之鱼”),如今的水体清澈度可达2米,这华丽转身的背后,是上海海洋大学王丽卿教授团队14年如一日的科学监测与生态修复。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准备将这一成果摆进位于金海湖上的奉贤博物馆内,让游览观众在体验传统文化之余,现场化身“水生态观察员”,将治理成果转化为生动的科普教育。

实践团队成员们正为接下来的科普小课堂采水取样

“试纸怎么变色了?”“湖里会有水母吗?”湖边草丛露珠未干,孩子们稚嫩的提问已在博物馆内此起彼伏。大大小小的观众围在社会实践的学生身边,眼睛紧盯着手中的pH试纸——那微妙的色差变化,正是湖水无声的“健康密码”。得益于王丽卿团队利用智能传感器与生态模型的精准治理,“上海之鱼”等水域的pH值被稳定在健康范围,藻类暴发风险大大降低。安全清澈的湖水,成了孩子们天然的探索乐园。

实践团队成员开展水质检测科普实验

“这是什么藻?”一位小朋友脱口而出:“是球藻!”现场顿时响起一阵掌声,答对的小朋友获得了一张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亲手设计的金海湖主题明信片。在刚刚取样的水体中,孩子们通过这些小生命的状态,直观“诊断”着水质健康。当上海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崔以宁同学现场教大家如何使用试纸检测水质时,孩子们安静得出奇,有家长在一旁悄悄拍下了孩子聚精会神的样子,感慨道:“这是我们家的‘小科学家’,第一次做水质实验,没想到竟然这么专注。”

小朋友亲手尝试水质检测实验

“希望小朋友们以后再看到湖泊,不只是看到风景,而是能看懂水的‘情绪’。”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团队负责人、上海海洋大学生态学专业的韩宇说道。这一理念呼应了王丽卿教授的治水哲学:更加强调公众参与和科普教育,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行动,因为湖水既有无色的表面,也有丰富的内在,pH酸碱度试纸上微妙的色差、显微镜下活泼的浮游生物、酸碱中和产生的绚丽变色,这些过去在课本上难以理解的内容,如今在手中变得可感可触,帮助孩子们成为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主动参与者。

项目指导教师张玮副教授表示,以金海湖为例,浮游生物从只有40多种到现在接近200种,从氮磷超标的超V类水体到如今数一数二的Ⅱ类水体,是学校连续十余年的努力得来的,我们鼓励社会实践的同学们走访青浦、松江、临港、奉贤、嘉定五大新城,对夏阳湖、富林湖、滴水湖、金海湖、远香湖进行了水体采样调查,在学习了解水治理的同时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为当地群众送上水生态的科普内容,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维护水体生态的保护当中,共筑“生态之城”。

(供稿: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