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感知中国”中外学子中国稻渔综合种养助力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发布时间:2025-07-17   浏览次数:12

为深化中外学子对中国传统生态农业的认知,探索稻渔综合种养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由国家留学基金委主办、上海海洋大学承办的“感知中国”——中国稻渔综合种养助力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近日,来自印度尼西亚、塞拉利昂、缅甸等五个国家的国际学生与水产养殖专业“元鼎卓越农林创新班”本科生一行20余人,分别前往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及上海市崇明岛,开展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现代农业技术学习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中外学子共同感知中国千年耕读智慧,深入了解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技术革新与文化传承,增强其全球农业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共筑乡村振兴未来。

6月25日,中外学子们抵达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探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这一传统农耕模式拥有1300余年历史,2005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置身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独特地貌中,中外学子们直观感受了“田面种稻、水体养鱼”的生态循环方式,理解其如何实现“一田双收”的高效农业模式。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作为展示这一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渊源、生态原理及传统种养技术介绍。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学子们参观了稻鱼共生系统发展历程,从本土四色水稻品种到濒危水生生物“鼋”,再到瓯江鱼文化,深刻领略了这一农业文化遗产的深远意义。

6月27日,学子们在上庄村亲自下田插秧,实践体验插秧、抓鱼并品味生态美食。在村民指导下,大家按照30cm×30cm的标准间距栽种秧苗,体会农耕的精细与辛苦。随后,中外学子们进行了“稻田抓鱼”挑战。田鱼粘滑灵活,难以捕捉,但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们逐渐掌握了技巧,最终满载而归。晚间,学生与当地农户共同烹饪青田田鱼,品味有机生态美食,亲身感受农业劳动与收获的快乐。  

6月28日,在安徽省宣城,中外学子们走访了当地特色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相较于青田的纯自然耕作方式,宣城部分农场已采用智能投喂、水质监测等现代化技术,显著提高了养殖效率与产量。这些技术革新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活力,使学子们了解到数字化手段如何优化现代农业管理。

在宣城洪林镇,中外学子们参观了一家掌握古法孵化技术的鱼苗基地。该村村民使用柳杉树枝收集鱼卵,结合现代科学育种手段,生产出肉质鲜嫩的优质田鱼。同时,学子们也考察了现代化生态养殖企业,农业创新既需尊重传统智慧,也需借助现代科技。企业负责人也分享了他回乡创业的经历,强调了农业科技化、生态化的重要性。他的案例激励了许多中外学子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乡村振兴,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6月29日,中外学子们来到上海崇明岛,调研智慧高效养殖产业。陈家镇裕安养殖场的“渔光互补”项目尤为瞩目。该项目在水产养殖区上方架设光伏板,实现“上能发电、下能养鱼”的双重效益。学子们与企业探讨了新能源技术如何助力养殖节能降耗,推动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在璞业小镇数字化生态养殖基地,中外学子们考察了智能投饵、水质在线监测等数字化生态养殖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这些技术有效降低了养殖风险,提高了管理精准度,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专家与学子们就“如何优化养殖装备”“产学研如何深化合作”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这一环节强化了中外学子们对科研成果转化重要性的认识,为他们未来职业发展提供了启示。

本次活动通过文化体验、实地调研与互动交流,使中外学子全面了解了中国稻渔综合种养的历史价值与现代创新。青田的传统农耕文化、宣城的现代化育种技术、崇明的智慧高效养殖,共同构成了一幅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全景图。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才振兴。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到中国农业的巨大潜力,也对未来农业科技发展有了更深远的思考。上海海洋大学将继续推动中外学生共同感知中国的社会实践教育,培养更多既懂科研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供稿:水产与生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