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的国情社情考察团利用暑假来到安徽凤阳小岗村,实地考察“改革第一村”的现况,追溯改革开放源头,了解新时代三农的新面貌。

座谈交流,感知小岗
考察团首先与村委会副主任陆阳进行了座谈,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小岗村成为了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区,通过引资引技,成功吸引GLG、从玉、普朗特等企业入驻小岗村,而葡萄文化旅游节刺激当地第一产业,也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宽广的乡村街道、整齐划一的徽派住宅、宏伟的纪念馆、环境较好的福利养老院,小岗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几代村委会的努力下不断完善。小岗村作为当年的改革排头兵,在习总书记视察小岗村两周年、改革开放和“大包干”40周年之际,向全社会发布了小岗村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力促小岗村走在乡村振兴前列。陆阳提到小岗村仍然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农村的缩影,也存在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因此如何在新时代转型也是一大难题,小岗村也在不断摸索和进行新的尝试。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考察团拜访关友江老人,听他讲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小岗村的发展变化,沈浩同志在小岗的6年工作经历。“从茅草屋到红瓦房再到二层小楼,这样的事放在40年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关友江表示小岗村只靠土地温饱容易,致富困难,要想发展,就必须有乡镇企业。小岗人正在挖掘自己的文化潜力,已干起了红色旅游,沈浩纪念馆、百亩葡萄示范园等“红色符号”和生态景区相结合的旅游线路,每年吸引几十万游客来探访“改革第一村”的新貌,汲取改革的精神,这些都是小岗村的伟大创举,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从关老身上可以看到小岗人民的缩影,也更真实的体会到改革给乡村带来的巨变。

考察团前往大包干纪念馆的参观学习,纪念馆通过丰富详实的史料文件,再现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探寻中国农村改革变迁的历史源起。十八个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几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取代了“大锅饭”。“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样一曲凤阳花鼓词唱出了农民丰收的喜悦,也唱出改革开放春风吹满祖国大地的盛况。“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如今在全面深化改革下,小岗村村集体收入首次破千万元,实现了从按红手印“分田”到“分红”,找到了一条强村富农的路子。

扎根基层,无私奉献
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和对展示物的参观,考察团了解沈浩同志的小岗经历,深刻感悟到沈浩同志身上“扎根基层、无私奉献、艰苦奋斗、锐意改革”的大包干精神。“沈浩同志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任劳任怨为老百姓干好事、干实事”,这是习总书记对沈浩同志的评价,感染和鼓励着考察团的每一名师生。沈浩在任上制定的“三步走”战略——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红色旅游业、招商引资办工业。令人惋惜的是,沈浩因劳累过度在任上溘然长逝。但是如今的小岗村处处体现着沈浩的劳动成果,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小岗人发愤图强,改革创新。

最后考察团来到凤阳县县城参观了凤阳县博物馆,对安徽凤阳这样一个孕育了“敢为天下先”改革第一村的地方的历史沿革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钟离古国、明中都,凤阳的民俗文化,为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为期四天的观察走访、实地调研中,团队深入小岗村,走村入户,通过访谈大包干带头人、村领导班子,参观大包干纪念馆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探寻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感受小岗精神在新时代的新面貌,思考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在祖国大地迸发的生机活力。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读有字之书,也要多读无字之书,在祖国的大江大海上留下自己的青春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