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海海洋大学第十一届蟹文化节暨2017“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在王宝和大酒店拉开帷幕。此次大赛由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王宝和大酒店有限公司第6次联合举办。上海市台湾事务办公室、上海市水产系统各行业协会、食品学会、王宝和大酒店有限公司、上海海洋大学等二十余家单位相关领导出席活动并为获奖单位颁奖。台湾苗栗县原县长、苗栗优质大闸蟹产销协会名誉理事长刘政鸿先生,台湾苗栗县农业处领导以及苗栗养殖户一行专程来沪参加大赛。
大赛评比现场
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吴嘉敏对参赛代表、来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有百年历史和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始终引领着大闸蟹养殖产业发展。历经20余年的研究和推广,成果斐然。2017年,以成永旭教授、王成辉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在学校河蟹相关的科学研究又取得了新的成绩。同时,学校与台湾开展的中华绒螯蟹养殖科技合作,使台湾养殖河蟹的品质大大提升,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学校更是深入西部和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对口支援贵州平塘、铜仁、遵义,陕西黄龙等地,与当地政府紧密合作,通过推进生态养殖,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校党委书记吴嘉敏致辞
自2007年以来,学校连续十一年举办全国河蟹大赛。十一年来,参赛单位由最初的18家发展到如今的近70家,参赛企业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台湾等不同省份、地区,该项赛事不仅成为各地河蟹养殖户交流切磋的平台,而且成为河蟹产业大协作的舞台。河蟹大赛得到沪上老百姓和养殖户的高度肯定。上海海洋大学蟹文化节已成为沪上一张文化名片。“为老百姓找好蟹,为养蟹人找市场”,上海海洋大学将继续以蟹文化节为平台,评选出更多的优质河蟹,拓展出更多的河蟹市场,演绎出更多养蟹人、吃蟹人的美好故事。
本届大赛的参赛单位和河蟹参赛数量均创历史之最。上海河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教授介绍了本届“王宝和杯”河蟹大赛概况及评审经过。
专家评比
全国河蟹大赛产生的“蟹王”“蟹后”
参赛单位提供参与评比的河蟹
经过激烈角逐,大赛评出一项“蟹王”奖,雄蟹体重 523.8克,选送单位为安徽国翔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宣城),“蟹后”奖由进贤县军山湖幸福港汊鱼蟹养殖专业合作社摘得,雌蟹体重361.0克。大赛还评出6家“最佳种质奖”,6家“最佳口感奖”,53家“金蟹奖”,12家“优质蟹”奖。
科研人员用注射器从蟹的步足基部提取血液,做基因水平方面的检测
口感评比现场
来自台湾苗粟县的“蟹大伽”榜上有名
全国河蟹产业平稳发展
河蟹是我国养殖地域最广的水产甲壳类经济生物,全国内地除西藏和海南未养殖河蟹外,其它各个省市区均有河蟹养殖。2017年虽然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长时间高温天气,对河蟹产业造成了一定影响,但由于池塘养殖面积的扩大,全国整体养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水草养护技术的发展和提升,今年的河蟹总产量仍处于较高水平,预计全国产量将超过80万吨,全国蟹源充足,广大消费者可选择的机会多。除产量外,今年河蟹的整体规格也大于去年,更令人高兴的是今年河蟹养殖克服了天气条件的不利影响,河蟹口感和品质整体得到了提升和加强,不同养殖区的河蟹均表现出规格大、品质优等可喜局面。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今年的河蟹销售价格却远低于2016年。因而,对广大消费者而言,今年是幸福的品蟹之年。
食品安全等级的“金字塔”
河蟹属好斗性的杂食性水产生物,具有一定的领域独占性,其养殖密度有较强的限制性。本世纪以来,按照河蟹的生物学特点和生态学要求,以“种草、稀养、投螺、调水”为核心的生态养蟹技术不断丰富和发展,全国各地出现各具地方特色和水域特点的生态养蟹模式与技术,构建“水下森林”和“水底草原”,形成了养殖水域清澈、养殖池塘水草茂盛,一些养殖地的池塘水质指标与环境已优于外部的水源水,河蟹已处于水产品食品安全等级“金字塔”的最高端。
全国河蟹大赛已成蟹将军、“蟹大伽”的竞技擂台,众多单位前来巅峰对决
由于本世纪以来,河蟹综合生态养蟹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现在全国各地的湖泊、池塘、河沟等水体都能够生产出一大批规格大、品质好的大闸蟹。这些大闸蟹在外形和内在品质上无法有效区分。因为都是中华绒螯蟹同一个物种,就是在不同的水体中饲养成而已。
“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以突出河蟹的整体实力和团体优势为主,参赛单位需提供雌雄河蟹各14只,共28只大闸蟹。所有评比参数采用上海海洋大学开发的“全国河蟹大赛评比软件系统”,由计算机在综合参赛河蟹体重、壳长、肥满度和个体差异后打分,从高到低排序来确定金蟹奖。在金蟹奖中由专家根据色泽、气味、口感等性状评选出最佳口感奖。为鼓励全国养蟹单位推广应用优质种源,全国河蟹大赛还设立了最佳种质奖。全国河蟹大赛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河蟹中的蟹将军、“蟹大伽”的竞技擂台、交流舞台,众多养蟹单位都不远千里齐聚一堂,进行巅峰对决、华山论剑。
上海本土大闸蟹“爱你在心口难开”
经过上海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全体人员和广大养殖户的多年共同努力,上海本土养殖的大闸蟹从以前的“落后”“追赶”已发展到“并跑”和“领跑”,并在上海和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产生了“三泖”牌黄浦江大闸蟹、“宝岛”牌崇明清水大闸蟹、“崇螯”牌光明集团清水蟹、“沪宝”牌宝山湖大闸蟹等多个品牌。
目前上海本地蟹从外观、规格、口感、品质等方面均不会低于全国其它地区的大闸蟹,特别是上海大闸蟹由于采用良种的比例高,其外形的美观度和整齐度较其它大闸蟹要好,比如,上海本土大闸蟹具有“腿长”这一显著的外形特点。由于上海本地蟹产量有限(养殖面积1.4万亩,产量1500吨),品质又好,通常是按只卖,一只蟹的均价在60元左右,高于外地的一斤蟹价格,且在10-11月份就销售完毕,所以市民想吃一口完全上海本地蟹不仅要抢时机,而且得付高价钱,可谓是“爱你在心口难开”。
蟹文化节今年主打科技牌
今年的蟹文化节洋溢着浓厚的科技味儿。今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教授领衔完成的“基于全程配合饲料和营养调控的高品质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从饲料入手、全程跟踪培养的生态养蟹技术在全国产值今年又创新高。
上世纪90年代开展河蟹种质评估的基础上,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教授经过12年的持续努力,领衔培育的具有上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水产新品种“江海21”,扭转了上海长期以来有河蟹种源、无河蟹良种的局面。2017年3月,作为水产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国第一单,“江海21”成功转化。参赛队伍中就有“江海21”的雄健身影。
精准扶贫,河蟹在青山绿水中爬出了金山银山
近年来,以成永旭、马旭州等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针对我国河蟹产业发展转型需求,将河蟹生态养殖技术对口帮扶到贵州平塘、铜仁、遵义,陕西黄龙等地,通过驻地指导、技术培训、实地观摩现场指导、技术合作等方式,实现 “一水两用、一地多收”,助力当地生态保护和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在贵州平塘县、遵义和铜仁地区,已推广6000多亩。2012年,在贵州平塘县进行大闸蟹引进和养殖的试验项目探索,当年就喜获成功,给农民带来了增收,成永旭教授被平塘县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县民”称号。随后,学校对贵州铜仁进行技术帮扶,通过组织培训、实地巡回服务指导等,在全市6个区县设立示范基地,使铜仁的河蟹养殖在5年内发展到6825亩,亩产72.72公斤,并在2015年第九届全国河蟹大赛中斩获金奖。
2014年起,成永旭团队对口支援陕西黄龙,积极引导群众养殖大闸蟹,用技术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通过扶持特色产业帮助当地脱贫。三年时间,黄龙的河蟹养殖由2014年的二户16亩,发展到今年的养蟹池塘110个,养殖面积425亩,已辐射全县七个乡镇52户。河蟹养殖已经成为该县的产业特色,打造“西北河蟹第一县”成为其发展目标。
2017“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获奖名单.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