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潮 海大梦】忆述之五:让校训精神成为科考路上的明灯
发布时间:2014-11-08   浏览次数:3121

“勤朴忠实”是我校的校训。我是水产与生命学院12级博士生,在海大的学习生活中,从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们的身上,我能不断地感受到:校训早已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融入师生们的血脉之中,影响和塑造着一代代海大人。这种精神,同样成为指引我学习与科考路上的一盏明灯。

从硕士到现在的博士研究生学习,我逐步领略到科研的艰辛与快乐;从书本到实践、从教室到实验室,再到走出校园,投身于火热的社会实践,我开始一点点触摸到自己真实的科研梦。

在南极,先要学会走路

2013年,我有幸参加了第30次南极考察任务中的长城站度夏考察任务。主要负责极地专项中长城站站基附近湖泊浮游和底栖生物调查以及潮间带浮游、底栖生物和大型海藻调查工作。

早在博士学习阶段,我就向导师表达了想去南极科考的意愿。对于南极的艰苦条件,是有心理准备的,但长城站的情况还是与我的想象大相径庭。我所在的湖泊考察小组,在南极的行动基本是靠步行。南极大陆的土质和雪都比较松软,走路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抬腿落脚。连走路都如此艰难,因此工作也不像平时那么自如。有时需要前往的站点比较远,十几公里的路,几个人要走六七个小时。

在户外行走时,由于积雪严重,海滩上的冰十分锋利,鞋袜很容易损坏。因此,袜子、防水鞋、鞋套、雨靴等装备在南极就显得非常珍贵。当我背着采样工具和采回来的样品,走十几公里回到站区时,雪地防水靴早已经被划破了-。

在南极,危险无处不在

南极刚下过雪的时候,雪会覆盖住冰层上的隙缝。由于根本无法从表面看出是否有冰缝,所以随时有掉下去的危险。我曾有过两次这样的经历,如今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有一次,在掉下去的瞬间,我条件反射一样地往前扑了一下。那时双腿根本感觉不到冰缝的尽头在哪里,只有深不见底的寒意。当时事发突然,同行的伙伴都来不及施以援手。好在我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反应迅速,拼尽全力,靠着臂力从冰缝中挣扎了出来。当时,心里并不怎么害怕,但事后想想还是挺后怕的。

在南极,我们要去的两个地点之间常会有雪坡阻挡。若要抵达目的地,较为安全的方法是绕路。但为了赶时间,我通常会选择从雪坡上滑下去。斜坡的倾斜度差不多有45度左右,在滑下去的过程中会发现有许多石头,为了避免碰撞,需要避让。这其实也是很危险的。

有时,科研工作就像打仗一样,需要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才能取得预期的成绩。

在南极,我代表的是海大

考察期间,我担任本批次湖泊、潮间带和海湾考察组的主要负责人。在进行湖泊生物本底调查的采水过程中,由于条件所限,我们需要忍耐寒冷所带来的极大考验。

在没有船的情况下,只能在身上拴根绳子,穿着下水裤,只身进入湖泊。水深大概要到胸前的位置,冰冷异常。在水中操作几分钟就要尽快上岸,否则就会有危险。尽管每次在水中只有几分钟,但还是感觉全身都被冻得发麻,几乎没有了知觉。

在去南极之前,我给自己定下了“在圆满完成规定任务之外尽量多做”的目标。考察中,我取得了300多份样品。与之前相比,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较大突破。

虽然困难重重,但我和队友们没有任何怨言。因为我们深知,自己的身上肩负着使命和责任。当时我的脑海中始终萦绕着一个想法:我在南极并非只是个人,而是代表着上海海洋大学的形象。因此无论多苦多累都要坚持下来,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规定任务完成。



链接:

【百年潮 海大梦】忆述之一:把论文写在江河湖海,将成果留在渔民家

【百年潮 海大梦】忆述之二:开拓中国远洋渔业事业

【百年潮 海大梦】忆述之三:敬业奉献,致力海藻学研究

【百年潮 海大梦】忆述之四:践行校训精神,勇做大海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