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我从我们学校毕业,当时还叫做上海水产大学。自毕业那一年起,直至2008年前,我连续出海近15年,去过中水、上水等远洋渔业公司,回国后到学校船队工作,参加过鱿钓生产,1998年回到学院,承担过东海鲐鲹鱼类资源调查、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资源探捕、几内亚比绍深水鱼虾类资源调查等科研任务,足迹遍布三大洋,曾随船绕太平洋一周。

勤学肯干,提升自我
我记得在大学刚毕业时,我们一帮同学随船赴中水海外船队工作。到船后,船员对我们大学生很不以为然,甚至有些轻视,认为我们理论可以,实践不行。实践是检验一切的标准。我们以我们的实际行动赢得船员的认可和尊重。工作中,我们不但承担了一般渔捞员的工作,还利用自己的特长承担了船上质量员及翻译的工作,为所在渔船的渔获质量保障及外联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船员大多文化层次比较低,渔获品种的识别及网具的剪裁、装配,包括起放网操作都存在问题,我们这些大学生就主动承担船员所不能的工作,并自觉担任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学习、完成这些基础操作。慢慢地,我们和船员打成一片,亲如兄弟。说实在话,后来我之所以很快能担任大副,完全是中低级船员(包括管轮)强烈要求而成。
海上工作就是这样,要从最基本的做起,要真的有本事,才能够被认可、被尊重。就我自己而言,多年出海,我没有脱离过一线的生产,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让我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一条鱼,光凭眼睛看一下,就知道它大概有多重、多长;网具,只要看一看、量一量就能知道它是哪一部分的网衣;担任大副后,海图及上面的所有标记都在我脑子里,哪里能生产、哪里有障碍物、哪里有什么品种的鱼都烂熟于心,眼睛瞟一瞟GPS,就能知道渔场的什么位置,周围有哪些障碍物,如何进行拖网作业操作。
360行,行行出状元,我们这些打鱼摸虾的,也有着自己的行业门道,更是一门科学。要做好这门学问,不光要有完备的理论知识,更要能敢于舍弃,要有吃苦的精神,要能够到大洋上、到甲板上辛苦付出,要耐得住长时间出海的寂寞,要忍得住长期离家的思念,要挺得住渔船的颠簸和24小时不停轮作的辛苦,要受得了缺水时的脏,睡得了60公分宽的床,吃得了少蔬菜的饭,喝得了在铁锈的池子里存的水。同时,还要有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要勤学肯干,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
海上磨砺,挑战自我
远洋渔船的一个航次一次都是1个月(过洋性渔业,基地在入渔国)甚至二年多(大洋性渔业),我们在出去的时候,有的人撇下了热恋中的女朋友,有的抛下了新婚的妻子,有的舍下了刚出生的孩子,出去的时候小孩还在襁褓中,回来的时候已经可以满地爬了。而出海期间是很少靠岸的,补给基本上是通过运输船,在船上没有电话、没有网络,只能通过书信以解相思之苦,但是一封家信要请运输船帮忙递送,辗转一两个月甚至三四个月才能收到。
海上工作不比陆地,生活非常艰苦。在开始上船的时候基本上都晕船,呕吐不止,严重的会吐黄水,后来吐绿水,胃里被掏空了,最后吐出来的是血丝。那种痛苦是没有晕过船的人无法想象的,简直“生不如死”。其实晕船关只要意志坚定也容易过,再难受也要吃东西,吃了吐,吐了吃,如此反复,一般几天后就好了,就怕躺船上不起来。我1986年就读上海水产学校,那时出海实习,条件更加艰苦,船小且破,床下就是老鼠窝,躺床上就会不时闻到老鼠粪便的味道、鱼腥味及柴油味的混合味,耳边听到的是机器的轰鸣声,风大浪高时,就得提前避让,不然就会有生命危险。
除了海上的危险,精神、生活上也存在各种困难。海上蔬菜很少,远洋渔船一般一个月以上才靠港或靠运输船,能长时间存放的蔬菜很少,有也不是原来的味道了,长期单调的食物,饭菜一般人吃一次新鲜,几次后就反胃。一般小渔船上也没有什么正规的厨师,谈不上食物的色、香、味,好多船员就利用休息时间自己烧点。
忠于选择,无怨无悔
人生有很多选择,尤其是现在,可供选择的职业很多。涉海类专业,尤其是海洋渔业,的确很苦很累,我们有些年轻人出海回来,胡子、头发一大把,跟野人似的。但既然是自己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没有怨言地做下去。我在这个专业,从中专到本科,读了七年的书,对它已埋下了深厚且忠诚的感情。这么多年做下来,我对它更是难以割舍,其间,我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挑战,有的甚至是一时难以承受的,但我都扛下来了,坚持住了。即使有再大的困难摆在我面前,我也依然会选择这条道路去走。我爱人是做企业的,家里经济条件也很优越,她也劝我放弃这个艰苦的活儿跟她一起做,但我坚持没答应。渔业公司也开出很高的报酬、很好的条件让我在国外基地工作,我也没答应。我忠于自己的选择,也忠于自己的岗位。
我和我的同事自诩为海渔人,海渔人是一个和谐坚定的团队。在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有海上经历,承受过一般人没有承受的苦。就是这帮人,胸怀宽阔,自强不息,不仅仅能与船员打成一片,与船员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在教育教学、教研教改、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本职工作方面也是累累硕果。就近5年来我们海渔团队先后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一次、一等奖一次、获国家教学团队、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第二、三期高等学校本科教学高地项目等等。
在学校里,我们所有教职工都是学校的一份子,学校有很好的硬件环境,更有百年的历史沉淀,“勤朴忠实”的优良校训精神等软环境,为师生都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发扬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想起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动车为什么比普通火车快?因为普通火车由单个火机头拖动,而动车组则是多个动力拖车拖动。而我们每个人就是动车组的动力拖车,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团队的带动下朝一个方向努力、群策群力,才能使专业、学院、学校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守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勇做大海的弄潮儿。这不是在某一天某一刻突然想起,而是融在每一分每一秒的平淡里。或许,这就是“勤朴忠实”。
链接:
【百年潮 海大梦】忆述之一:把论文写在江河湖海,将成果留在渔民家
【百年潮 海大梦】忆述之二:开拓中国远洋渔业事业
【百年潮 海大梦】忆述之三:敬业奉献,致力海藻学研究
【百年潮 海大梦】忆述之五:让校训精神成为科考路上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