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科技专家赴安徽当涂服务 倡导“新当涂模式”
发布时间:2014-08-13   浏览次数:2629

2014年7月30日至8月1日,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上海海洋大学科技服务团在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殷永正和安徽省渔业局王永东主任的陪同下,赴当涂县开展渔业科技服务。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王武教授、黄旭雄教授、马旭洲副教授和张文博博士参加了此次科技服务活动。

当涂县与我校有着长期而紧密的合作关系,自2003年起,我校以王武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首先在当涂县开展了以种草养蟹为核心的河蟹生态养殖的示范与推广,形成了全国第一个河蟹生态养殖模式——“当涂模式”。经多年的实践和推广,“当涂模式”像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不仅被全国河蟹行业普遍接受,成为高水平河蟹养殖的标志,而且在“当涂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总结出“高淳模式”、“盘山模式”、“宿松模式”和“宝应模式”等适合不同水域的生态养殖模式。近两年来,我校科技服务团在当涂又开展了稻田种养新技术的推广,尤其是开展了适合养殖池塘种植的水稻新品种—“芦苇稻”的种植试验和推广。

专家查看“芦苇稻”种植情况

30日上午,科技服务团顶着炎炎烈日来到当涂县姑孰镇宗和水产养殖合作社,查看河蟹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检查河蟹的生长,并且与合作社负责人和当涂县渔业主管部门领导和科技人员进行了座谈。据介绍,当涂县河蟹养殖在采取以种水草为核心的生态养殖模式后,显著地提升了养殖效益,每亩效益可达1万元,养殖户对水草种植有着很高的积极性。由于河蟹生态养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当涂县非常重视生态养殖,甚至将生态养殖占总养殖面积的比例纳入到了乡镇考核指标体系。当涂水产养殖还进入了安徽省的“农机通”专网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手机短信形式向养殖户实时发布各类养殖、气象等重要生产经营信息,有效地提升了水产养殖业的信息化水平。服务团认为,合作社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关系和先进的生产力,改变了本地过去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实现了规模效益,增强了渔民在产业中的话语权,并能够形成合力,实现小农经济不可能实现的产业升级。服务团认为,当涂县水产养殖最大的财富是有着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基层农业推广人才。这批人才还具备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等现代化的技能,为当涂模式向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稻田种养基地塘埂上种满了脱毒紫薯

30日下午,服务团来到了马鞍山市海滨水产品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有养殖户132户,养殖水面8000余亩,合作社正在建设的水产品加工厂已初具规模,并注册了自有品牌。王武教授认为,该合作社可在发展水稻种养的基础上,发展稻米加工厂,进行优质大米的加工和包装。当涂有着传统的天然品牌“石臼湖”,并且石臼湖品牌河蟹已经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王武建议,当涂的河蟹可统一为石臼湖品牌,形成合力进行统一推广,避免单个小品牌影响力有限的困境。王武建议,当涂应着力构建“科、种、养、加、销、游”一体化的河蟹产业链,增加河蟹产业的附加值。

随后,服务团来到了当涂县花津湖水产品有限公司的2000亩“蟹稻共生”基地,检查了我校刚刚开始试验和推广的、今年在河蟹种养试验池种下的“芦苇稻”的生长情况。看到“芦苇稻”长势良好,服务团团员们非常高兴,但同时也发现了“芦苇稻”种植普遍过密的问题。在“芦苇稻”种养试验池的田埂,服务团还检查了我校推广的脱毒紫薯的生长情况。看到所有的塘埂上都种满了紫薯,服务团的专家十分欣慰。采用脱毒紫薯,可克服以往紫薯生长慢、块根小的弊端,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紫薯的茎叶和块根是培育高价值“紫蟹”的最佳饵料,在养蟹塘埂上种植紫薯,不仅生态效益高,而且可大大缩短人流、物流的总距离,节约农本。在随后的座谈中,王武教授特意交代了公司负责人,需要降低“芦苇稻”的种植密度,同时需要寻找适合当地条件的最佳种植密度。还要在生产中详细记录“芦苇稻”和脱毒紫薯在各个生长阶段的基本参数,为今后更大规模推广提供数据支持。

培训当地养殖户

31日上午,王武为当涂县水产技术人员和水产合作社负责人进行了题为“净水渔业与河蟹生态养殖新技术”的培训。他从“当涂模式”的兴起讲起,分析了当前水产养殖产业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王武教授特地谈到了当前常见的两个错误观点,即:发展水产养殖就必然会污染水环境和将大水面水质改善寄托在减少网围、网箱养殖面积。王武摆事实、举例子,以各类水体实施的净水渔业为例,反驳了发展水产养殖就必然会污染水环境的错误观点,并以湖泊污染物来源数据和水库网箱养殖的“宜昌模式”驳斥了将大水面水质改善寄托在减少网围、网箱养殖面积的错误观点。他仔细分析了当前当涂河蟹养殖模式存在的问题,原有的养殖模式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希望在当前的“当涂模式”基础上,打造新模式——“新当涂模式”。“新当涂模式”的原则是“种养结合、环境友好”;实现的手段为“以水稻替代部分水草,实施“蟹(鱼、虾)稻共生”、“稻蟹(鱼、虾)共生”;其目的在于“生产部分稻谷、效益翻两番”。“新当涂模式”是在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没有得到完全解决的危机下,发展稻田种养技术,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王武呼吁当涂水产部门行动起来,吸收我校在北方开展的稻田种养技术,摸索适合当地气候地理条件下的稻田种养技术,为“十三·五”期间全面启动稻田种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技服务团考察河蟹养殖专业合作社

31日中午,安徽省渔业局局长刘国友特意赶到当涂看望科技服务团成员。下午,科技服务团与当涂县水产局领导进行了座谈,探讨了当涂县现代渔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设想。该规划设想包括五园一区,即:“当涂县水产良种繁育产业园”、“当涂县石桥水产品出口加工产业园”、“当涂县塘南现代渔业物流产业园”、“当涂县休闲渔业产业园”、“当涂县水产科技示范园”和“当涂县湖阳6万亩河蟹池塘标准化养殖示范区”。科技服务团建议可再加上一个“信息服务中心”。科技服务团认为,该规划设想“区域相对集中、功能配套齐全、生态保护措施得力”。科技服务团建议,改规划设想中的“保护区”为“养护区”,该“养殖区”为“种养区”。科技服务团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人们对高品质的水产品需求越来越多,水产养殖业应改变之前对“精养”和“高产”的追求,改为提高水产品品质和价值,低产也可以高效。在新的指导思想下,通过该规划可实现“科学化规划、标准化模式、企业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园林化环境”的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撰稿、摄影:张文博、马旭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