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基层的声音”之三:做生涯发展教育的践行者
发布时间:2013-10-29   浏览次数:878

人文学院 成茜

今年是我从事学生工作的第十个年头。根据学校对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以及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点,我选择了生涯发展教育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主要负责学院的生涯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很荣幸今天能够把自己在就业方面做的一些工作在这里做简短的汇报。

1.分类指导,探索突破就业率的新举措

就业率是检验我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毕业生基本都在校外实习,我很少有机会接触并熟悉他们。所以从大一开始我就开始对他们进行职业发展教育,比如开设各类求职讲座和辅导,内容涵盖简历制作、求职信息搜索、面试培训以及求职礼仪等十几项内容,每年参与培训的学生多达1000余人次。进入大四后我会完善毕业生的生涯档案数据库,里面涵盖毕业生基本信息、学业状态、职业能力、求职意向调研等四十余项内容。

在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单凭埋头苦干也无法达到很好的指导效果。于是我在2010年建立了党员网格管理体系,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作用,帮助我做好基层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汇总工作,而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的针对性辅导上。学院以往都会把主要的辅导精力放在六类特殊群体上,但是这个工作的投入产出性价比并不是很高。于是今年我尝试着改变工作方法,成立“辅导员咖啡室”,每个月在市区的星巴克、宜家或者麦当劳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从上半年来看效果是相当不错的,从4月10日到5月25日,仅一个半月的时间,我在市区6天,预约学生42人,我们的签约率就提高了14个百分点。

2.长期跟踪,探索职业发展的全程化道路

生涯发展教育特别注重人的独特性和发展性,所以要帮助大学生更加科学的规划未来,必须避免单一的教育指导模式。做就业工作越久,越明白大四不过是临门一脚,技巧辅导并不能解决质量问题。所以面向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针对不同特点的群体,我开展了多种方式的教育实践。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职业发展路上的个性化问题,我还负责职业咨询室的建设,和团队一起坚持为学生做职业咨询服务。此外,我在学院尝试着探索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全程化研究,比如在2008年,我在新生中抽取了部分学生成立试验小组,设计了长达三年的团体辅导课程,从短期的学习目标到长远的职业规划,从基本礼仪到职场面试,从沟通协作到商务ppt制作,合理的辅导让学生们系统的接受了职业生涯成长训练,逐步从一名在校的学生成长为具备职业素养的职场新人。

3.依托易班,开拓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网络阵地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如何拓展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我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我校整体搬至临港校区后,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回校仅往返时间就需要3-5个小时,更不用谈回校参加培训和咨询了。恰时,易班的出现给我提供了一个探索的平台。我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培训的课堂和职业咨询室搬到了网络上,用心经营着与毕业生共同成长的网络家园。以博文为例,学院为学生撰写了两百余篇博文,点击量突破了万余人次,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指导。很多毕业多年的学生还会经常关注我的主页并留言评论,与在校的学弟学妹们进行互动交流,无意中打造了一个同辈交流的平台。

4、开拓市场,甘做学生与企业的沟通桥梁

缺乏对职业社会的认知是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最大的盲点。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职场,我每年定期联系企业,利用寒暑假进行挂职实训,听取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我们指导的内容和方法。在不断开拓就业市场的基础上,5年来共推荐了600余名学生进行实习,200余名学生找到了工作或实习单位。除了针对性推荐,我还在校园里开展了“生涯我做主”、“单刀职入”等品牌特色活动,把企业引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与职业经理人面对面,每年都有近千名学生和几十家企业参与进来,许多学生通过这些品牌活动进入了强生、恒源祥等知名企业工作。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