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师调研报告刊登在中国渔业报
发布时间:2013-10-18   浏览次数:1451

我校乐家华、张相国、周应祺老师撰写的《大船带小船、加工在海上》----华盛水产创新渔业发展路径的实践调研报告,刊登在中国渔业报2013 年10月14日第4版头条。报告回顾了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经历的不同发展时期,以浙江华盛水产有限公司转型升级为例,从生产加工合作联盟、促进产销有效衔接,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助推产品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订单渔业”、确保渔民持续增收,科学利用近海资源、确保产业持续发展,坚持市场为先导向、做大做强品牌效应五个方面进行了概括,认为华盛的实践创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生产加工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促进了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了渔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出口创汇的要求,为浙江乃至全国沿海渔业创新发展路径、引领渔民共同致富提供了示范,具有较大的推广和借鉴意义。现将原文刊登如下,以供学习参考。

 (作者: 乐家华、张相国、周应祺)我国海洋渔业产业发展经过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即“村村有渔船、户户搞加工”的传统式时期、“渔船机械化、加工冷藏化”的粗放式时期和“捕捞专业化、加工多样化”的资源消耗式时期。尽管这三个时期的发展形式不同,但本质却是一致的:都是从事海洋渔业生产加工的“工厂”,只是充当了一个“生产加工者”的角色。如果我们沿着这一思路走下去,那么发展方式只能是粗放的,只能是低水平重复的,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的,最终是没有出路和不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渔业要可持续发展,就不能满足于走传统渔业生产加工销售的老路,就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海洋渔业生产和加工向哪个方向转型?在哪个层面升级?在这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时刻,浙江华盛水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盛)开创了“”,以提升加工产品的新鲜度、降低原料流转过程中污染风险、减少整体物流成本,提高渔业资源利用效益的产业链联盟之路。

浙江省华盛水产有限公司将目标投向日本,其首创的海上加工平台,把水产品加工车间从陆地搬运至海上,为渔船和渔民提供渔具渔法、投售补给、生活娱乐等全方位服务,在丁香鱼加工领域赶超了水产品加工水准最高的日本,创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生产加工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促进了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了渔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出口创汇的要求,为浙江乃至全国沿海渔业创新发展路径、引领渔民共同致富提供了示范,其实践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生产加工合作联盟,促进产销有效衔接

产销合作联盟是促进水产品产销衔接最直接、最有效的组织方式,能有效地把生产与加工、加工与流通相结合,能更加快捷高效地适应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是加快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市场空间的重要途径。华盛建立的海上加工平台,通过渔民与企业对接、生产渔船与加工母船对接、生产与加工销售对接的方式,努力发展生产型渔船与流通加工企业间的紧密联合,进一步拉近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实现了产加销之间高效、有序、快捷的衔接。

根据上层鱼资源特性,华盛以自身捕捞技术和经营实力为依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网具,与浙江省以及福建、山东、辽宁等沿海省市渔民合作,通过组建全国首个渔业产业联盟,提高渔民生产组织化程度,让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得益于“大船带小船”、“加工在海上”的发展模式。

华盛“渔加船”每次出海带领30多对捕捞渔船随队作业,对随队捕捞渔船做到“四统一”服务,即统一指定作业渔场、统一提供捕捞网具、统一生产生活补给、统一鱼货收购,极大地提高了渔船生产和作业效率,使渔民实现了从重“量”向重“质”的转变,渔民们形象地称赞说:“华盛像是一座桥、前面载着渔民、后面载着市场”。

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助推产品转型升级

2005年在国家积极鼓励开发利用东海上层鱼类资源的政策引导下,根据国内外丁香鱼资源利用和市场需求,本着缩小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渔业资源利用差距,华盛投入5600万元巨额资金,引进和改良日本企业陆上丁香鱼加工模式,并根据自己对海上捕捞生产和船上加工冷藏的设想,创造性地把加工车间从陆地搬运至海上,建造了海上移动加工母船“渔加1号”,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省(市、县)领导和主管部门的肯定和大力支持。

原先被渔民称为“离水烂”的丁香鱼,在过去或者废弃、或者作为鱼粉饲料的原料,造成宝贵资源的严重浪费。华盛“渔加1号”海上加工母船的出现,实现了在捕获现场直接应用先进加工技术与设备,使被起捕离水的丁香鱼资源产品,立即在完全可控的范围之内完成集中、清洗、分类、蒸煮、烘干、包装、仓储、运输等后期保鲜与加工程序。从原料起捕到卸货加工母船时间不超过30分钟~40分钟,而加工母船将所卸原料清洗、蒸煮、烘干、冷却、筛选、包装时间仅为28分钟,使得渔业资源的可直接食用率接近100%,并确保了产品鲜度与质量。该加工产品的质量完全可控和可追溯,且对这些传统的低值、量大的短寿命小个体上层鱼类产品进行海上加工后,价值成倍翻番成为出口的优质产品,并以其丰富的蛋白质营养,成为国人日渐推崇的健康食品。

发展“订单渔业”,确保渔民持续增收

华盛积极推进以订单为纽带的“龙头企业+渔船”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千方百计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渔业增效。华盛每年与生产渔船签订合作协议,对渔船生产的渔获物悉数且以略高于市场价给予收购,此举有效地解除了渔民“卖鱼难”、“价格低”的后顾之忧。据测算,以150马力捕捞渔船生产为例,每天可省去6小时的海途往返,可节省能耗成本约800元;每天增加产量1吨多,以6元/千克的保护价收购计,又可增收6000元;30多对渔船在一个丁香鱼捕捞季节(约2个月),就可增收节支2000多万元,即每艘渔船月平均增收节支约20万元,2010年平均单船月产值达31.9万元。而2010年我国海洋捕捞渔船每月每艘的产值约为8.7万元,仅为“渔加1号”随队作业渔船的三分之一。一位与华盛合作4年之久的船长说,如今一条捕捞船年收入是合作前的3倍;2011年新加入合作的一位渔民透露,2011年渔汛期10天下来就相当于他前一年的全年收入。

为确保渔船专心海上生产,华盛决策层推出向渔船无偿提供捕捞网具,消除其因网具性能差、生产量低的顾虑,并向渔船提供生产用燃油,解决其生产资金匮乏、生产成本过高的忧虑,对随加工母船出海的生产船员在海上生产期间每人每天发放100元工资薪酬,以解决其家庭生活的费用。同时,加工母船配备的汽艇和救生、消防、通信等设备,增加了作业渔船的安全系数,为平安渔业建设尽了力。另外,利用母船宽大的甲板和较好的生活娱乐条件,适当缓解渔民单调、枯燥的海上生活,成为生产渔船的“加油站”、“加水站”、“救护站”和“休闲站”,浙江等地一些渔船纷纷表示向其靠拢,要求随船作业。

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提高了渔业产业化组织程度,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实现了产加销一体文化的规模经营,增加了渔业经济效益,促进了渔民持续增收。

科学利用近海资源,确保产业持续发展

我国渔业历来具有利用小型个体海水产品的传统,但受起捕海水产品仓储、运输、保鲜和后期加工技术或设施条件限制,至今只能利用有限的部分沿岸渔业资源供人类直接食用。目前,更多的相关资源存量只能用来提供养殖渔业的饵料或饲料,因而资源的动物蛋白转换率下降、转换成本上涨、资源利用效益低下,造成优质宝贵食物资源的极大浪费。

华盛以加工母船为平台,与近海渔船渔民合作进行产业链优化,合理、有效利用上层鱼资源。为不对经济鱼类资源特别是产卵期鱼类造成影响和伤害,华盛无偿向合作渔船提供经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鉴定认可的双船有囊围网,渔船由于采用此种捕捞方式,既节省了大量油耗成本,又不会对沿岸海洋经济鱼类资源造成破坏,并大大提高了捕捞作业效率。同时,严格控制渔获物混捕比例(杂鱼比例不得超过5%),以保护其他近海渔业资源。

为确保近海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华盛渔加1号”加工母船为主体,由省市海洋与渔业执法部门牵头负责驻船监管,对作业海区与渔获物作现场记录。同时,严格执行渔船试捕作业海区范围,保证捕捞渔船绝对遵守省局规定的生产区域,且努力做到生产区域尽可能比规定区域缩小,并提高了向外海渔场拓展的可能。

坚持市场为先导向,做大做强品牌效应

华盛拥有水产品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产品以出口为主,销往日韩、美国、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30多家客商、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大三元”品牌享誉海内外。据此华盛制定了加工母船全年生产加工计划,春天在福建、浙江等地收毛虾加工成虾皮干,夏天在黄海、渤海收丁香鱼,秋天在辽宁等地收丁香鱼,冬天转战广西北部湾……华盛与沿海六省的上百条渔船及上千渔民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关系。

近年来,华盛产品销售量、销售额和出口额稳步增加,2009年~2012年累计加工成品丁香鱼等上层鱼虾类近2500吨,产值约9554万元,出口额约6788万元,华盛的丁香鱼、毛虾等产品在海外市场深受好评。

实践证明,华盛“大船带小船”、“加工在海上”的经营模式为渔业产业化、渔民增收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尝试与创新,创出了一条近海渔民可持续增收和蛋白源有效利用的路径,具有较大的推广和借鉴意义。

(经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