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友访谈录之三十载的记忆与感悟
发布时间:2011-11-25   浏览次数:2506
——访我校81届海洋捕捞学专业校友张明云
 
 
       座右铭:不管时间怎么变化,环境怎么变化,要学会做人,实在做事!
 
       张明云,男,汉族,籍贯上海金山。1982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现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捕捞学专业。曾任上海水产集团公司生产指挥室副主任,现任金山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经历3年养鱼,成为了养鱼养虾的专家,拥有近30年的丰富海洋捕捞和淡水养殖经验。
 
走出农村 走进大学
       1978年3月,我进入了厦门水产学院,当时学校临时迁在厦门,读了两年半后又迁回上海,改名为上海水产学院。我们这届是78年3月份进的学校,属于81届春季班,所以在前5个学期是在厦门读的,后3个学期才回到上海。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1974年,高中毕业之后,我就回到农村,干了几年的农活。高考恢复以后,我才出来继续读书。那时候从金山到厦门上大学是我第一次乘坐火车,当时就感觉火车很拥挤,一路上站了三、四十个小时。第一次出远门就让我感觉到:从农村出来,与农民相比提高了一大步。那时候大学生是很神圣的。74年到78年中间隔的4年让我特别珍惜这个上大学的机会。而班级里很多同学也是如此,所以,当时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家学习都很刻苦,除了休息、吃饭,其他时间都用来学习。因此,班级同学当时成绩都很优秀,考试也没有什么人不及格,80分以下的人都基本没有。
       当时班级同学年龄都相差很大,很多人都是已经工作了好几年再回来读书,有做过老师的,也有在工厂干过的。大家的经历都很丰富。所以,我们当时的读书环境还有读书情况跟你们现在是很不一样,不像你们高中读得很辛苦,一到大学就放松下来了,也不像你们现在娱乐设施那么多。我们那时候没有收音机,也没有电视机,所以,平时放假就经常到学校附近的集美电影院看美国大片(像《美国车队》等)。当时电影票很便宜,一张只要1毛3分钱。
       那时候,我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尽量让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刚从农村走出来还不太会说普通话,而当时医务室的医生是上海人,有一次去看病,就被他嘲笑了。那天的经历让我受到了刺激,于是我开始发奋学习普通话,经常跟着周围的北方同学练习。平时,我主要是学习文化知识,并不太注重体育,印象当中,我在体育考试项目100米跑上有过不及格。我当时每次考试都在80-90分之间,但是这个成绩在班里只是处在中等水平。我们当时寝室比较大,一个寝室是10个人,而我则被选出做室长,这一做就做了好几年。不知道你们认不认识黄硕琳,就是你们的副校长,当年我和他还是同班同学。其实当年高考时,我并没有考虑专业,只是根据成绩填了厦门水产学院这所学校。
       实习经历让我记忆深刻,我和另外两个同学那时候是到江苏省水产研究所实习3个月,当时,我们的老师和老师的同学带领并指导我们三个研究鱼类。这两位老师都是十分优秀的指导老师。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每个人各研究一种鱼,一共是三种鱼,分别是:大黄鱼、银鲳、燕尾鲳,在研究时,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它们,之后对其生产进行研究。那个时候,我们就像是技术人员一样。研究之后就撰写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最终得到发表并评上了“江苏省优秀论文”。
       其实,进入大学学习让我提高了很多。通过大学,我对社会的认识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也体会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让我一直有动力来努力赶上大家。虽然当时候的生活比较单调,每天吃完饭后就散散步,然后去教室学习,10点后回寝睡觉或发表舍论,但是,这样几年下来却让我感觉自己会说话了;虽然,文革之后的老师教学水平较差,教的很多东西都是过期的,但是,他们却也让我明白了专业以及我今后的发展方向;虽然,大学知识并没有大的用处,但是这却让我打下了基础,通过学习大学知识,我学到了思路方法以及查资料的方式与途径。
 
经历捕鱼 投入养殖
       毕业之后,在1982年2月,我被学校分配到了上海水产集团公司(原上海海洋渔业公司)。前18个月在船上工作,做了一年的见习大副,半年的大副。那个时候每天都与工人同吃同住,参与捕鱼,到甲板上捡鱼、装箱。经过这一年半,我明白了工作是怎么回事。之后,在1983年8月,我被上调到生产指挥室指挥生产,主要是做技术和渔产资源方面的工作。到1990年3月,我被公司派到日本长崎进修半年,记得当时我坐本公司的运输船(为了节约费用)花了近50小时才到达日本长崎。半年中,我主要在长崎鱼市学习水产品流通,主要看他们如何拍卖水产品和听日本教授讲水产品流通专业知识。期间,还去福冈鱼市和唐津鱼品加工厂见习水产品加工等。在业余时间,还游览日本的一些城市,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也学到了包括日语等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收获颇丰。10月份回国之后就在生产指挥室做主任助理。过了没几个月,在1992年,我当上了副主任,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渔场、观测天气(包括寒潮、台风等),然后指挥捕鱼。
       到了1995年,我因为妻子而回到金山,然后就在现在这个单位,金山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做副站长,主要负责淡水养殖。推广站比较看重工作人员的文凭,但是做淡水养殖这行也需要有经验,所以,具备水平但只有非本专业本科文凭的我参与了两次评选才被评上高级工程师。现在,我的工作实质就是为渔民服务,而在前一个工作单位里,我主要负责生产技术、生产指挥和资源研究。在现在这个单位,我们每年都要向渔民多次推广养鱼、养虾、养蟹的技术,指导他们如何养殖,给他们每年进行技能培训,同时告知他们禁用的药物和如何做到养殖的水产品安全,使他们养殖优质的水产品能够盈利而不亏本。我们的目的就是:提高养殖水平,做到普遍赚钱。
       其实,到了工作岗位上就会发现大学里学的知识有些并没有什么用,大部分技能都要从头开始学,但是,大学是个基础,就因为有大学底子在,我们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才会比较强,再加上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一些基本能力,比如:写材料,整理等,那么就能在工作单位有所发挥。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单位要招研究生。也许研究生搞研究的能力不一定高,但能读到研究生的人在智商和学习能力上一定是没什么问题的。
 
学做真人 学得真知
       大学学习的关键在于培养学习能力。进大学学习只是给你们开路引路,大学四年主要是要学会如何学习,而不仅仅掌握文化知识,当然,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是要有所掌握的,但是也不能太单一,你们要有丰富的知识面。所以,提高学习能力最重要;其次要掌握一些技能,有一技之长;然后才会有所发展,有所成就。
       据我了解,学校近年来开设了许多新的专业,这当然能使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面拓宽,只是目前学生对专业知识普遍掌握不够,许多知识都需要时间来巩固。我有个师弟是学海洋的,但是他掌握的海洋知识就非常少。
       在农科大学中,水产是所不错的大学,学校在一次次更名中不断进步,也培养出了一批批杰出的人才。现在,水产大学更名为海洋大学了,作为老校友,我只希望海洋大学不要忘了水产,还应该培养些做水产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士,甚至是专家。其实,我们单位非常需要淡水养殖的人才,只是,我们对这方面人才的要求会比较高,首先要有较强的实践性,愿意亲自研究;其次要会和人打交道,明白渔民的需求。我觉得现在的教授实践性一般不是很强,他们普遍欠缺理论结合实际。
       在我们读大学的时候,是做到校训“勤朴忠实”的。但是进入社会以后,尤其到了官场上朴实地干是对的,也能够坚持,只是诚实有时不得不大些折扣了。
       最后,我祝愿海洋大学的学生毕业后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也祝愿学校越办越好,成为全国知名的高校。

(口述:张明云 摄影:葛祈韵 采访、整理:葛祈韵、张姣 编辑:王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