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友访谈录之细节决定成败
发布时间:2011-11-22   浏览次数:2330
——访我校97届海水养殖专业校友施永海
 
       施永海,男,1975年4月生,浙江余姚人。1993.9-1997.6就读于上海水产大学(现上海海洋大学)海水养殖专业。
 
工作历程
       毕业后进入上海市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在那里研究实习。后来升为上海市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支部副书记,并拿到工程师证书。再后来被聘为上海市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副主任,之后来到上海海洋大学生命与技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目前是高级工程师,担任苗种技术中心主任兼支部书记。

       自毕业以来,我一直在上海市奉贤区海边从事科研课题项目、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移、水产技术推广等工作,注重水产苗种开发、新品种研发和引进、外塘养殖、大棚越冬等,在单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同事们和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一定的效益。同时,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回首这些年来的经历,不由感慨良多。
忆往昔大学生活
       当年还是水产大学的学生时,我曾是班里的生活委员。在自己学习之余要帮忙整理班务,大学的生活虽然不会很紧张但同样也比较忙碌。但是我却乐在其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娱乐,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历。记得是在大三那年,我当时在浙江奉化实习,主要研究对河蟹和蟹苗的培育,那时的生活情况现在想起来仍旧觉得十分艰苦:一个老师带八个学生,一般是值班连续十二个小时,饿的时候就吃一些饼干和方便面之类的简单食物,虽然单调但当时却感觉很是美味。现在吃方便面时仍会觉得很香,总让我想起那段虽苦犹甜的日子。记得大四过年的时候,我没有回家,而是留在学校做实验,写毕业论文,培育罗氏沼虾。但是当时我还不能留在上海,因为我的英语考试没有通过。记得有次我在实验室做实验时,老师对我说:“先回去,学你的英语,你现在最重要的是把英语学好。”经过我不懈的努力,我顺利通过了英语考试,留在了上海。直至今天我仍很感谢当时的老师。 
胸有丘壑——科研工作“硕果累累”
       我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12项,分别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SCI,影响因子4.364)、《Aquaculture》(SCI,影响因子2.043)、《Aquaculture Research》(SCI,影响因子1.185),《水产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有3篇获得上海市水产学会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2篇获得上海市水产学会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代表性论文《Effects of photoperiod,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n growth and survival of obscure puffer Takifugu obscurus larvae》、《Performance of a constructed wetland in treating brackish wastewater from commercial recirculating and super-intensive shrimp growout systems》、《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n oxygen consumption of tawny puffer Takifugu flavidus juvenile》、《菊黄东方鲀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及行为生态》、等,同时还为《Aquaculture Research》(SCI,影响因子1.185)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审稿;另外,还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1项。并建立了一种节水、节能、低碳、高效、环保的养虾模式,即,基于半咸水复合人工湿地的室内高密度养虾模式,该养虾模式对沿海地区对虾养殖业的恢复、发展,对沿海水产养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渔)业增收增效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还先后组织和参与多个水产经济品种的大规模育苗生产:虾苗(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累计生产8000万尾、中华绒螯蟹苗(大眼幼体)累计生产1000公斤、东方鲀鱼苗累计生产近6000万尾,累计生产的苗种可供50万亩池塘养殖,生产的优质中华绒螯蟹苗给养殖户带来每亩2000-2500元的增收。把作为主要研究成员研发完成的东方鲀(暗纹东方鲀、菊黄东方鲀、条纹东方鲀)全人工繁育技术得到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目前,其中国内暗纹东方鲀的成鱼年产量约2000-50000吨,另外估计还有50-100×106尾养殖鱼种(浜鱼)被食用,直接经济效益大约4-5亿,带动间接经济效益20-50亿。东方鲀项目已与其他单位一起申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还对美国鲥鱼、美国红鮰鱼、美国红鼓鱼、美国漠斑牙鲆、澳洲金鲈、澳洲银鲈、澳洲尖吻鲈、半滑舌鳎、哈氏仿对虾、斑尾复鰕虎鱼、河川沙塘鳢、金鼓鱼、鳑鲏、等多个储备套养水产新品种的引进、驯养及育苗工作,同时对诸多新品种进行生殖生理、繁殖和养殖生态需求研究;开展亲体培育、生殖调控、人工繁殖、苗种培育、人工养殖等关键技术和套养模式的研究;建立成熟的技术体系、人工繁育和养殖的生产工艺和套养模式,同时还培育出:美国鲥鱼鱼苗共计5万尾,美国红红鮰鱼苗约5万尾,美国漠斑牙鲆鱼苗共计3000尾、哈氏仿对虾虾苗5-6万尾、斑尾复鰕虎鱼鱼苗3万尾、河川沙塘鳢鱼苗3万尾。这些养殖新资源的开发会给广大水产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对长江口渔业资源的保护必将做出重大贡献。
       随着各套养品种人工繁殖技术和套养技术的突破,可为市场提供鲜活经济品种的产品,丰富市民菜篮子;为农(渔)民提供新的品种,提高农(渔)民收入,以及恢复沿海地区对虾养殖产业;通过增殖放流,提高湖、海区种群数量,增加渔民渔获量。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艰辛历程——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移
       第一阶段苗种开发方面。近阶段我主要从事菊黄东方鲀、暗纹东方鲀的人工育苗。每年2-7月份是各种苗种繁育的好时机,在这期间,我一心扑在苗种开发上,有时2-3个月才回家一次,每天晚上要加班到11-12点。在育苗工作中,我一丝不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与同事的共同努力,五年来共育出暗纹东方鲀鱼苗近4000万尾,菊黄东方鲀鱼苗550万尾。同时,经过长期以来的学习和实践,我掌握和精通了许多名优水产品种的人工繁殖技术(如:罗氏沼虾,河蟹,美国鮰鱼,菊黄东方鲀,暗纹东方鲀等)和苗种培育技术(如: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脊尾白虾,美国鲥鱼,漠斑牙鲆等)。
       例如暗纹东方鲀人工繁殖,我完成了该鱼育苗的技术革新,提高了育苗成活率,降低了育苗的成本,为苗种价格的下调奠定了基础。在老品种暗纹东方鲀的人工育苗方面,由于长期的近亲繁殖,该鱼的后代抗逆能力弱,品种退化严重,在育苗和养殖过程中病害多发,成活率明显比以往低。我探索亲本置换后进行人工育苗,结果显示,置换亲本繁育出来的鱼苗,抵抗能力强,鱼苗和养殖成活率明显提高,育苗成活率百分之八十以上,为暗纹东方鲀健康养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养殖方面。每年育苗季节结束后,我就接着参加外塘养殖工作。五年来,参加了暗纹东方鲀、菊黄东方鲀、斑节对虾的养殖,基本掌握了养殖实用技术,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同时,还开展了围绕东方鲀养殖的试验:各种品牌的饲料以及添加玉米蛋白对暗纹东方豚幼鱼生长影响实验,等。
       第三阶段越冬方面。水产养殖中,有些品种当年不能上市,而且不能在自然条件下过冬,这就需要进行大棚温室越冬。五年内,我参加了暗纹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和美国鲥鱼越冬,在鱼类越冬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经过4-5个月的陆基室内越冬养殖,暗纹东方鲀的平均成活率控制在80%以上,菊黄东方豚的平均成活率在95%以上,美国鲥鱼的成活率也在90%以上。
服务咨询——水产技术推广
       在将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同时,我把自己经年来通过实践在水产养殖中所掌握的养殖技术以及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为周围及外地的一些水产养殖户进行服务,为他们提供水产养殖技术咨询,并在养殖过程中,他们有什么问题时,及时的提供帮助并提出解决办法。通过这种途径来将水产技术进行推广,争取可以使更多的人掌握一定的基础的水产养殖技术,也算为大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勇往直前——不懈地自我完善
       2008年,在领导的安排和委托下,我随团赴美参加了为期10天的《海水养殖技术与水产品质量安全》考察学习,参加了水科院主办的《2008水产科技论坛》,并提交了一篇英文学术论文,现已刊登于由中国水产科学院院长张显良主编的《渔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同时,我还参加了研究生学习,在职攻读上海海洋大学的农业推广硕士,我按照先进性教育对自己提出的努力方向,尽力抽出时间,学习工作两不误,自学并温习了《生物统计学》和《SPSS 13.5软件》,为以后更好的处理科研数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我还阅览了相当数量的中英文期刊,了解了当今水产学术的水平,学习了其试验设计。这些方面的自我完善,为我以后自身的学术和科研方面的发展练好了“内功”。
真诚寄语海洋学子
       对于“勤朴忠实”一词,若是应用到水产方面,我觉得“勤”,第一就是多去看看苗种。由于苗种的变化非常快,因此要时刻紧密关注,很可能因一时的大意就造成培育的失败。第二是勤于做事,不要只满足于理论而勇于实践,更不要贪图享受懒于付出。要知道成功是需要投入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第三是勤于问,不懂就问,永远不要认为自己不会的别人也不会。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朴”即是朴实,从事水产品研究这一行业,每天都和水打交道,自然不能和其他人一样穿皮鞋,因为要下水。不但要穿很朴素的衣服鞋子,还会被晒黑。而“忠实”就是对学校,对父母,对国家和党忠诚。
       对学弟学妹们,在此我给出几点自己的建议:
       第一,要注重细节,有些下东西看起来虽然微小,但有时候却会成为导致一个人失败的罪魁祸首,因此学弟学妹们千万不要因小失大,要谨记——细节决定成败!
       第二,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想着投机取巧。还要不断的树立目标,并且是树立一个较高的目标。如果你树立了十个目标,但由于某些原因,你只完成了八个目标,但也要比你有五个目标时完成五个要好。而且在你的努力下,说不定你把这十个目标都完成了。
       第三,不要一味的在实验室做实验,要下基地。在实验室里只是模仿实践而已,与真正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区别,因此要多下基地,常下基地,从而积累实践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要干一行爱一行,有的同学可能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被调剂到自己所学的专业,但是,我觉得既然已经选择,那就要全身心的投入热情。只有爱上自己的职业才会为此而努力并最终成功。对于水产养殖专业,就像王武老师说的那样,“要和鱼恋爱”。这样你才会不感到累,而是高兴地完成所要完成的任务。
       第五,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要读书,要广泛的读书,但只是读是不够的,对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要对每个知识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要敢于质疑,懂得质疑,有水平的质疑。
母校海洋 放飞祝福
       已经毕业很多年了,我如今已经成为了老一辈海大人中的一员。在海大度过了自己宝贵的大学生涯,这一点至今仍令我感到荣幸和快乐。在海大,无论是充实的有苦有甜的大学生活,学到的改变了我一生的知识,还是塑造的让我终生受益的积极地人生观,都让我与母校结下了永难忘怀的不解之缘。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对于学子的培养,以及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海大涌现了一批批的栋梁之才,扎根在全国各地默默奉献。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海大也建立了新校区,拥有了更加先进的设备和更加雄厚的师资力量作为海大的强大后盾。学校开设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使学校越来越壮大,但我希望学校要大力发展我们学校的特色专业水产养殖和海洋科学,同时利用特色专业带动学校的发展,要做到服务于三农,多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我希望学校在注重新校区建设发展的同时也关注我们的老校区。使学校得到全方位发展。
       我相信海大定能发展的越来越好,也衷心地祝愿海大培养出更多更加尖端的人才。也希望海大的莘莘学子能脚踏实地地学习,坚持不懈地努力,心无旁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口述:施永海 采访、整理:候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