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校退休教授章可畏
人生有太多的变化和选择,最重要的是要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不要期望一帆风顺,万事如你所愿。要学会适应,懂得在适应中求生存,谋发展。
——章可畏
人物简介:章可畏,1936年8月生,浙江省舟山市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工程学院院长、校办产业管理处处长等职,兼任上海市水产学会渔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造船学会船舶设计委员会渔船学组成员、上海市硕士点评审委员会专家等社会职务。科研项目“浅水草湖船舶的新型推进装置”获1989年农业部科技进步3等奖;创新成果“导管桨在木质拖网渔船上的应用”属国内首创,并被列为国家“八五”水产重点推广项目。发表论文10多篇,其中《一种新型的螺旋浆防水草缠绕装置》获上海市造船学会1988年优秀论文二等奖。参编《船舶概论》《船舶原理与渔船结构》《中国海洋机动渔船图集》等多部教材。

1974年3月,章可畏负责监造的海丰824号冷冻加工运输船下水

1991年10月,章可畏(中)与我校原副校长赵长春(右)访问日本熊本县水产高等学校

2010年9月,章可畏与陈明义校友相约游览长城
上海的夏天烈日炎炎,我们在从临港校区前往市区章教授家的路上,心情一直很兴奋,因为在电话预约的时候,我们能感觉到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非常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当我们按响门铃时,来给我们开门的正是章教授本人。章教授的家可以用“简单、干净、整洁”六个字来形容。章教授怕我们口渴,亲自给我们倒水,心疼地说:“这天太热了,你们临港到市区,太辛苦了。”经过简单的交谈后,我们就像忘年之交一般开始聊起天来。时光在这时开始逆流,我们追溯着章教授的人生足迹,时而欢声笑语,时而沉默叹息……
追忆校园往事,缅怀昔日校友
这位已经与海大相伴半个世纪之多的白发老人,1956年进入我校学习。在校期间,他勤奋刻苦读书,努力做好一件事情,作为班长的他更是对同学的生活学习情况关心有加。他说,大学期间不仅让他交了很多朋友,学会了怎么关心别人,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三年后,由于学习成绩优秀,经学校研究,他和我校另外5名优秀毕业生被推荐到上海交通大学学习,为拓宽我校学科体系做人才储备。1962年,章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设计制造专业毕业,吃水不忘挖井人,他毅然回到了母校,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30余年。
章教授在采访中告诉我们,我校在1972年受“文革”冲击,南迁厦门集美,更名为厦门水产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迁回上海原址办学,并在集美保留厦门水产学院。在厦门期间,章教授与后来担任福建省省委书记的陈明义等同志一同创办了船舶设计制造专业。后因学校迁回上海,不具备开办船舶专业的条件,该专业被取消了。谈到这里,章教授从书桌上的影集内拿出几张他与陈明义的合影照,愉快的回忆起他与陈明义书记共事期间难忘的生活点滴。他说,陈明义校友196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1966年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流体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历任上海交通大学教师,我校(厦门水产学院)副教授、渔机系主任、副院长,福建省科委副主任、主任,省委组织部长、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等职,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陈明义校友一直支持和关心学校的发展,在我校九十五周年校庆时欣然题词:九十五载历沧桑,滴水湖畔创辉煌。2010年3月莅临学校做学术报告,对母校发展寄予殷切期望。章教授说,他与陈明义校友的友谊从交通大学开始,后在厦门水产学院共同艰苦创业。我校从厦门搬回上海后,两个昔日战友应国家需要各去不同的岗位工作,但相互间沟通和交流从未间断,那份友情依然存在,历久弥芳。
受命赴日造船,自学日语成才
1974年至1976年,我国从日本订购了9艘800吨和2000吨冷冻加工运输船。章教授受当时的中央农林部委派,前往日本负责监制我国购买的船舶。在日本期间,章教授身负重任,担任副团长和技术总负责人。章教授说,当时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十分落后,外汇储备极其匮乏,而我国水产事迫切需要发展“三冷技术装备”(冷藏库、冷藏车和冷藏船)。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迫切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周恩来总理当时拍板决定从日本引进技术,中央农林部决定指派章教授等承担技术和谈判这两项重任。他说,当时接到这个任务时,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责任重大,压力非常大,不敢有丝毫懈怠,更不敢骄傲自负。
在日本船厂期间,他和同事每天上船台,下船仓,查焊缝,试设备,始终保持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他说,一天下来,经常是筋疲力尽,夜里睡觉全身酸痛。夏天船舱内温度高达摄氏50多度,一会儿就大汗淋漓,工作服上的污渍根本无法洗掉。检查焊接质量时,都是爬着进出船舱,认真检查每一个焊接点,确保船舶不发生质量问题。为了学习日本先进技术和更好的与日方交流,他每天晚上还坚持自学日语。谈到这里,我们想起了身边的同龄人,很多同学即使在老师的帮助下,也感到学日语很困难。大多数人因为没有毅力,或是懒惰,最终放弃了学习日语。然而,章教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在1999年退休后,又被返聘到我校成人教育学院教授商务日语,并且深受学生欢迎。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
在我们问及他的兴趣爱好的时候,章教授毫不犹豫地告诉我们--读书。章教授缓缓地对我们说,1981年,他被借调到国家农委科教局世界银行贷款办工作,主要负责贷款项目评估工作。自己刚接手这个岗位的时候,什么也不懂,也不知道从何入手。当时,他充分发挥自己热爱学习和谦虚为人的优势,刻苦阅读相关书籍,虚心向身边的领导和有经验的同事请教,不久就掌握了工作要领,很快使工作顺利、有序进行下去。1983年,怀着知识报国的远大理想,经过个人申请,他获得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资助,赴东京水产工学研究所进修。他时刻不忘自己是海大学子,一年半后回国归校,先后任工程学院院长、校办产业管理处处长等职。章教授说,当时自己是受校领导安排,离开工学院去创业,担任校办产业管理处处长,产业管理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新领域,需要学习很多新知识,当时的工作主要是代表学校经营管理学校出资举办或参股的各类产业,以及学校对外投资的其他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保障学校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章教授笑着对我们说:“现在自己每天看电视听广播,了解国际时事。自己从小就酷爱读书,现在已经成了生活习惯。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读书不仅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感受世界的不同。”他还教诲我们说,希望我们海大学子能够多关心国家大事,多了解社会经验,不要做一个与社会脱节、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无知青年。除此之外,章教授还喜欢体育运动,每天在在小区抽时间锻炼身体,修身养性。我们想,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了健康本钱,才能创造出更美丽的人生,才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这或许就是章老精神矍铄的秘诀所在吧!
感悟校训精神,寄语海大学子
在谈到我校校训“勤朴忠实”时,章教授更是微笑着竖起了大拇指,他说,校训是学校的灵魂,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治校理念,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我校校训“勤朴忠实”中的“勤”即勤快,能吃苦耐劳;“朴”即朴实,不奢华;“忠”即忠于国家,忠于家庭,忠于自己;“实”即做人要诚实,不弄虚作假。这是我们学校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也必须坚持下去。他补充说,我校很多专业的学生要到艰苦行业就业,如海洋捕捞、水产养殖等专业,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工作岗位上是勤劳朴素、吃苦耐劳的典范,体现了“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人生有太多的变化和选择,最重要的是要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不要期望一帆风顺,万事如你所愿,要学会适应,懂得在适应中求生存、谋发展。上海海洋大学的学生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吃苦耐劳,一旦我们选择了,就必须时刻准备着吃苦,吃苦是一个人的能否成才的重要前提条件。”章教授教诲我们说。
学校百年华诞在即,章教授说,我校在建设国际化、开放型的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同时,必须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个总目标,要量力而为,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提高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只有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实力,才能为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坚实的平台,才能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处于主动地位,才能确保对外交流合作的必要资本。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学校的发展一定要走内涵式、精品化发展道路,学科建设特色越鲜明,国际化也就越有特色。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的参访结束了,临别前,章教授挥笔在采访提纲上写下了对我们大学生的寄语:软弱、悲观离我远去,曙光就在前面;坚强、乐观陪你一生,前途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