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友访谈录之明确目标,脚踏实地,荣海大,创未来
发布时间:2011-09-25   浏览次数:2232
——访我校81级食品加工系校友鲍烨
 
       鲍烨,上海水产大学81级加工系本科生毕业,毕业后从事冷冻冷藏食品研究开发等项目,成果显著,多年来曾在多家国际知名企事业单位担任团队培养工作,工作业绩优异。现任英联马利(北京)食品销售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缘逢食品,播种希望
       时光飞跃,冥想中将时间倒转,再现昔日的光彩。1981年9月,我怀着对梦想的憧憬,对人生的探索,来到了上海水产学院。之所以选择它,主要是因为我对其中的食品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是因为当时高中的班主任老师建议女生能够报考有食品、邮政、服装行业的专业学校,毕竟这三样是贴近人生活,不会过时,也不会失业,在当时看来比起所谓的“新、奇、特”专业似乎更加稳定。当时很多女生都按照班主任的建议做了选择。当然了,我也不例外,再加之自己本来对食品这一行还是颇有兴趣的,就将目标定为了它,由于上海是先填志愿后考试的缘故,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终于以很高的分数如愿以偿的进入了母校的食品加工系。
       那时候母校已经在全国享有盛名,食品行业里面是一个名字很响的学校,当时学校还没有学院的说法,现在所称的食品学院应该是我们以前的加工系,当时系里面还分专业,比如罐头专业、加工专业、制冷专业等。今天的食品科学应该就是加工专业的后身了吧。
       进校后的感觉总体上我想用“幸运”两个字来概况,一方面是在教学上,当时每个年级每个系只有一个班,所以带我们上课的老师都可以说是资深的教授或者导师,就专业课而言绝对可以说即使放到现在,也是学校最优质量的课程了,可以说这一幸运的优势对我以后的行业,人生的发展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另一方面就是住宿条件和教学设备了,当时学校女生不多,一届只有13个女生,所以学校就把新造的一幢楼上面部分作为女生宿舍,下面一部分是老干部休息所。所以整体的住宿环境很好。由于学校那年刚从福建搬回来,很多设备都很新,就是电工实验室里的旧了点。
       说到我刚进校的梦想和目标,我想以后进入一家企业做一名工程师,做自己感兴趣的食品研究、开发等,学这行就干这行。当时的梦想也许和现在的青年人不一样,我觉得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还是比较朴实、单纯的,所以理想也比较简单,更替切吧。朴实的我们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上也要比你们现在简单得多,当时我们还是以学习为主,学习的时间占据了生活的主要板块,平时空闲下来也会跟同学出去杨浦公园划划船,参加学校周末举行的舞会,看看电影啊。值得一提的是我个人比较爱好游泳,还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平时也常去游泳锻炼身体。当时学校还没有形成和今天一样的社团,舞会和电影都是学校组织的,电影还是在晚上在食堂放的,有点像今天的电影下乡的样子。
       虽然没有社团,但是当时像学生会这样的学生组织已经有了,小有遗憾的是我没有能够在里面任职,不过在班级里我是组织委员,当时组织委员主要负责班里同学入团、入党的事情,在后期和党员一起组织班级活动等。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个叫“XX杯”(名字有些回忆不出)的足球比赛活动,我们班是主要发起者,当时活动搞的非常热烈,当时的场面可以说是激情澎湃。我记得那时我们班的男同学每天都会做类似手抄本的小报发向各个寝室报道战况、得分、好球等,之后还有一些乒乓球比赛啦,集体活动大多以体育为主了。毕竟当时的娱乐方式不像今天这么丰富多彩,不过就对当时的我们而言也是相当丰富了。
       与你们一样,我们在大学里也参加了生产实习,从大一开始我们就有学工,每个人做一把榔头,然后还有学军(现在的军训)。从大二开始我们整个班去了山东青岛海洋大学,去参加那边工厂的乳产品加工实习,之后还去过上海复兴岛的鱼品加工厂、梅林罐头厂等地方分配到车间生产实习,实习是在大学里很开心的一段生活,现在还能记得在鱼品加工厂里的大油锅里跟工人们一起炸凤尾鱼、装瓶做罐头等一系列操作的场景,还有去冷库里参观书本上讲到的各种仪器设备等,当时很有新鲜感,很有意思,也很有感触。
       说到快毕业时我身上也有很多趣事,那时候自己还是比较天真的,当时做水产品加工工艺的郭大均老师,他上课时跟我们说鳗鱼肉做的鱼丸在配料恰当的情况下会很有弹性,当时我一直认为可以做出那种鱼丸弹下去就能跟乒乓球一样弹上来,后来做毕业论文的时候,我的一个好朋友刘俊荣就研究这个鱼丸,于是我们坚信能够做出那种能弹起来的鱼丸,但是最后很遗憾,我们做的鱼丸拍下去还是没有能弹起来,还在她的课题试验中捣蛋了不少。
       还有就是我自己的毕业论文,我跟的导师是达式奎,是一位资深而且严格的物化老师,当时很多同学因为他严厉就没有敢报他的课题,不过我对物理这门科目还是很有自信的,所以就毫不畏惧的报了,也正是之后的一番经历,成为了我人生工作上的第一堂课。当时他的课题是“水分活度测试仪研发”。当他把课题给我并说了一些大致情况,并给我一个目标——搭建这个仪器的骨架,之后就完全放任我了,我当时为之一惊,觉得这位导师讲的太少了,一下子一个这么大的课题我完全愣住了,无从下手,就这样耗费了一个星期,从第二个星期才开始做准备工作,之后的日子里,完全是我一个人在折腾这些仪器,达式奎老师从来没有指导过,而是完全放任,但是当你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而困惑时,他会指出你的错误,并且给你简明的点播,但是从来不告诉你解决办法,完全靠自己动脑筋,放到今天,我认为他是一位非常棒的老师。当时我很辛苦,早出晚归,就在论文答辩的之前,达老师在前一天下午给了我四个问题,说只要想通第二天答辩就没有问题,整个答辩没有提示,没有答案,只有一个下午加晚上的时间给我思考,我想到很晚,也不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内心十分忐忑。第二天答辩时,我发现达老师可谓是一位高手,老师的问题都没有跳出他四个问题的范围,所以那天我很顺利,还得了一个优秀。在我印象中,他成了大学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他告诉我了两个字“严谨”的真谛,是我日后研发工作上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品质!从另一方面,我在这一过程的历练中也打开了思维,想得更多了,也是一种创新精神的锻炼吧!
       大学的日子过得很快,那时候毕业的压力比现在的你们要小很多,主要是学校分配工作,上海的学生大多分给上海的工厂,外地的学生也会靠近学校分配,也可以到家乡分配,而且当时学校与很多食品厂都有合作,所以工作的分配上不是问题。
       总结我大学里的收获,还是很丰富的,主要是来自生产实习上的收获。当时通过实习感受到国家的水产品加工很落后,基本上是“一把刀,三把盐,晒晒”在鱼身上划一刀,撒盐的基本制作工艺。其次就是保险基本上是罐头食品加工,还有刚刚起步的鱼干片制作工业,整体上整个食品工业相当落后,停留在旧时代小作坊的地步,当时就觉得学习这个专业还是很有用的。学习上的收获比较专一,都是专业方向的很多知识,虽然放到今天也许落后了一些,但是在我看来还是很有必要学习的,很多专业知识在日后的工作中都被用到,所以总的来说学校的课程安排还是不错的!
 
机遇挑战,持之以恒
       1985年毕业以后,我来到了光明乳业工作,当时叫做上海牛奶厂。在我看来,当时无论你进入到哪一个企业都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主要是因为在我们毕业之前刚刚经历了文革,那段时间里是没有大学生的,这十几年的空挡完全可以说明那个时候企业对人才的渴求。而我们作为文革后顶上来的大学生,应该可以说是这个企业名副其实的新鲜血液,而且还是稀缺的。就拿我进入光明企业来说,我当时是中国恢复高考以后进入光明乳业的第一个学食品的大学生,可想而知,我的受重视程度,包括企业对我的栽培等,毫不夸张的说是我如同掌上的至宝。正是由于人才的紧缺,所以有很多吃苦锻炼的机会都轮得到我,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机遇。
       现在回想那个时候的工作岗位,是非常有挑战性也有压力,因为在我的企业里很少有我的同事,或者比我大一些的很多前辈都是文革前的老工程师,共事了没有几年都纷纷退休了,所以在我很年轻的时候就要独立的承担一些研发工作,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
       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你第一天踏入工作岗位的感受肯定都特别难忘,我也不例外,我进入光明乳业的第一天很开心,因为每一个人几乎都视我为宝一般。那一年我们一共有4个人进入光明,第一天是企业的技术副厂长徐梅芬带领我们去各个部门并向大家介绍认识,说到我的时候她还特地强调了一下我是学食品的大学生,所以这一天我们都很受欢迎,说实话自己心里是很开心的。第一天大致是这样,其实要严格地说第二天才是我真正进入到岗位的开始,那个感受就完全没有第一天那么舒服了,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跟着工人走三班制。我当时分在技术科,上早班的时候主要负责在产品中加入调配的强化维生素。晚班的时候是去洗机器,因为当时都是人工的洗大型的像灌装机这样的机器,时常弄到很晚。那个时候的感受整体上比较开心,尽管工作真的很辛苦。
       我在光明企业工作了11年,我刚刚进入的是光明乳品二厂,工作的时间不长,只有两个月。后来因为自己的专业和工作表现,被抽调出来筹建乳品培训研究中心,负责光明旗下左右的产品研发等工作。我们一行有20人左右负责筹建,先被抽出来到上海的外语学院学习了半年的英语,在1986年底时被调到丹麦学习。在丹麦的那段日子里我们主要学习乳产品的加工,当时他们的“三明治”教学法给我很大的启发,前一阶段我们在课堂上了解宽泛的知识,老师讲授的内容覆盖面很广,接下来的一阶段就是去各个工厂参观,在之后老师会进一步讲授,这种效果非常好。在我参观他们工厂的时候我思想上有了很大的冲击,他们的生产设备非常的先进,他们的自动化水平跟我国现在的技术差不多。不仅如此,他们的产品也很多,有奶酪、起司、酸奶等等,而且就起司这一种产品里面就有好几千种不同类别,还有酸奶类像我们今天推广的各种菌类酸奶,在那个时候的丹麦已经走入市场了,他比我们快了将近30年!在包装上,当我们还是瓶装奶的时候,别人已经使用盒装奶了。技术上的领先已经是比比皆是,所以当时也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潮,总希望自己能多学一点来改变企业的命运,推动产业的发展。
       1987年回国后一直到1992年都在培训中心里工作,当时除了研发创新,还做老师培养技术人才。同时还协助筹建了光明乳品五厂的酸奶工坊和光明乳品整个八厂。那个时候,王佳芬在做光明老总时希望我们知识分子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正好在那个时候有一位新加坡的客户是做现场烤制蛋筒皮的,他希望找一个球筒冰激凌的供应商,再加之我被分配到负责冷冻食品的这一块,为了争取到这个客户,我开发了一系列大桶装的冰激凌,这在当时中国我是最早一个开始研发色彩的冰激凌并获得成功,客户在比较了三家产品之后选择了我们。大概在1992年的时候,产品上市,上市之后在上海的精品商厦卖得非常火,电视台都有报道,很多市民愿意冒雨排队去购买,当时的队伍可以密密麻麻的一直排到天桥上,后来在南京路商街上有商家陆续开始模仿,也找我们做他们的供应商,他们为了吸引顾客,还特意打上丹麦大师特制冰激凌的字样,其实都是我研发的冰激凌而已。就这样下来,我的这个研发产品足足养活了我们培训中心好几年。
       在1992年到1994年这段日子里,我被调到了海南。主要是因为我们公司与南海青年实业公司合作,他们在海南买了一个冰激凌厂,我被调过去做了厂长,负责整个厂的运作。当时海南的情况跟我们这里大不一样,当时的社会管理还很欠缺,社会上留有很多的不良组织。有时候稍不留意,你的经销商可能就是一个组织的头。在那边的3年时间里在技术上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但是学会了做很多事情,处理事情的办法,主要是与这些不良组织周旋,保护好自己的产品。记得有一次我们有一辆5吨的运送冰激凌的车子在一个县城出了车祸翻车了,等我们第二天急急忙忙赶过去的时候,可以发现马路两边密密麻麻的全是人,手里都拿着铁棒,说是帮你看车的,要给钱打发。然而实际上他们是拆掉了我们车上的电瓶和轮胎,整个情况非常恶劣。3年时间里几乎天天都要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不仅如此,当时海口市的供电也十分的令人不安,时常会断电,我们每天只有几个小时的电来生产。即便如此,我们的运作收入也基本上能够持平,可见我们的产品在海南市场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我们生产的很多产品商家都是排队来买,甚至夜里睡在我们的招待所里就是为了早上能够抢到刚出来的产品。当时有一件很自豪的事情就是,我们的冰激凌销量要比当时海南罐头厂下属的一个大型冰激凌分厂还要多很多,在一次展销会上,我们的产品和他们一字排开,瞬间就把他们比下去了。
       3年合作期满以后,1995年我回到了上海的光明继续从事产品研发工作以及服务培训,那个时候的压力很大,一个人要负责5个工厂的研发工作,主要是负责冷冻食品,比如饺子,馒头之类。与此同时还为南方的一些乳品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比如今天成长起来的伊利就曾经也接受过我们的培训,现在想起来这段日子里还真是各种滋味,各种体会。
在1996年的时候逐步接触到了外企,很多年轻人开始“走”了,当时觉得自己在光明服务了这么多年,到了这个位置再要上升的空间会比较小了,于是也打算“走”。
       1996年离开光明之后我先去了一家私人的外企叫做凱惠,也许是在光明工作多年小有成就的缘故,我应聘的时候基本上交一份简历就可以通过了。是一家主要负责生产食品添加剂的公司,这家公司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他们经常要我出差,考虑到家里孩子还小,工作一年之后还是放弃了。在1997年11月的时候,我进入了瑞士的Firmenich公司,主要负责食品香精香料这方面,也算是食品添加剂吧。这段时间里除了工作,还有一部分时间就忙着学习食品香精香料的相关知识,毕竟之前没有从事过这个行业。3年左右,就在2000年,情况有了转变,和路雪公司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加入他们的行业。正好又是冰激凌和乳产品的工作,我兴趣所在,也十分热爱,于是在2000年12月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进入了和路雪公司。之后在和路雪工作的5年里,可以说是我在产品研发上的一个登峰造极。在这五年的时间里,我前后陆续研发了千层雪,可爱多,奶昔杯,绿舌头,梦龙等一系列的冰激凌产品,即使放在今天的市场上它们仍然有着强大的竞争力,这段时期的工作对我来说是最充实、最实在、最有效率不过的了!值得一提的是,研发这么多项目并非完全是由我一个人做成的,当时我领导的是一个团队,不过每一个队员都是母校的毕业生。那个时候这一系列的新产品占据了和路雪公司60%盈利收入。
       尽管如此喜爱,如此热衷的行业,就在2000年我又跳入了别的单位,也许你们有些不解,当时的和路雪在2000年与联合利华进行了合并,许多产品由独立的管理变成了合并管理,上层的领导班子也更换了。许多人议论纷纷,觉得前景不好,有不少人就离开了,当时正好Fonteera公司在四处搜刮人才,如是我就跳槽到了Fonteera公司,这是一家新西兰的外企,这是一家全球最大的乳品供应商。也许这样说大家不太了解,说个事情吧,Fonteera曾经是三鹿集团中占有40%股份的大股东,三聚氰胺事件也正是由它揭发的。不过很遗憾的是我在这里也就工作了1年零3个月,当时他们成立了一个全球性的关于烘焙的研发中心,我当时就成为了其中之一,原以为作为一全球性的研发单位的一员能够给自己有新的建树,但是没想到一年三个月就解散了,无论怎么说多少有些失望吧。
       就在这个单位解散不久,我就进入了维益食品公司,那个时候应该是2007年3月,维益食品是一个驻苏州,面向整个亚洲食品公司,在这里我继续从事相关的研发工作,我拥有一个20来人的团队,非常的全面,也非常的系统化,当时开展了关于植脂奶油的研发,他们的植脂奶油应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家了,也许大家不太了解,但是在日常食用的奶油点心中,很有可能就使用了维益食品的相关产品。
       维益食品公司在苏州,作为一个上海人,每天上班要开车200多公里的路来回于工作与家庭之间,现在想来,对我也算是一种挑战了。坚持了将近四年,终于在2010年底,犹豫之中为了照顾到家庭和自己的身体,我还是离开了这家公司。
       就在2011年1月,我进入了英联马利,目前是一个很大的集团,我主要负责发酵的相关事宜,它在中国有了8个大型的工厂,现在我主要从事研发、品控、技术服务等相关事项。比起过去的职位,更上一层楼,能够进入公司的高级管理层。
       纵观我长达25年在职场上的经历,从洗奶瓶到高级管理层人员,从乳品研发到添加剂再到发酵,每一次对自己都是一份挑战,在这段时期里虽然都是工作但也没有间断过学习,为了适应新工作的需要,学习并获取相关的知识是一个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即使这些过程十分痛苦,但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公司的目标、任务。
       25年辛勤工作,7家工作单位倾情奉献,这些数据证明了我人生中丰富的阅历,要说我从工作中学到了什么,当然是各种相关的知识,不过更为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很多做事的方法,从一个初露头角的毛躁大学生到一个有条不紊的高级管理员,从中历练出的经验是我一生的财富。当然没有一个良好的思维,没有一个有效的办事方法是不可能实现像我这样跳跃的,简单地说,在之后那些聘用我的公司,几乎所有的公司并不是看我过去的工作背景,而是从我离开光明之后进入的4家企业单位,为他们建立了团队,从三人的小团队,建立到十几,二十几个人的大团队,可见他们看中的是我一个建立团队,领导团队的能力,这是一个企业或者公司需要的人才,所以尽管有些专业知识有很大出入,他们也愿意聘用我,我想,大致应该是这个原因吧。进入一个单位以后,我就发现,真正厉害的人,并不是一个人为公司创造了多少效益,而是你带领的队伍为公司创造了多少效益,因为一个团队的力量远远超过了你个人的力量;一个好的团队力量,也远远胜于它内部每一个人的能力之和,每一个有规模的企业都会明白这个道理。
       说到我建团队,也不是说说就能建立起来的,开始建立团队的时候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有很多地方都要注意,首先是对人的定位,其次留住他,给他成就感,给他信心,还有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开拓他们的思维等。像我给我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一个他在公司的规划,由此来鼓励他们。同时还给他们技术上的支持,小到实验室里面的相关器材,大到为他们联络供应商等。比起当初刚刚进光明埋头苦干,我觉得更加辛苦了。
 
回望母校,勉励后身
       回顾人生,我想我人生最大的特点应该就是:明确目标,脚踏实地。与过去的自己略有不同,现在我的理想与目标也更加现实,我希望自己能够带领好、建设好自己目前这个团队,也让团队为公司创造更多效益,总而言之,可以说是尽职尽力吧。
       今天的我虽然说不上是登峰造极,但也可以说是成绩显著,为校增光了。坐在今天这个位置上,就从我的个人经历出发,我根据我对现在社会形势的一个理解,现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社会的压力,自己要有所准备!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哪里,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工作的认识是否清晰,如果自己的工作不能很好的切合自己的兴趣和个人性格,即使自己有幸进入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岗位或者工作环境也不能工作的开开心心、充满激情与动力。
       其次,就是要杜绝心理上高不成低不就的想法,要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像我自己这一路上就是从洗机器、洗奶瓶开始的,甚至可以说是从伺候车间里的师傅开始的。做每一件事情都应该有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态度,无论事情的大小,简单与否都不应该觉得自己从事这些事情是被小看,其实做每一件事情的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锻炼的过程,哪怕它真的很小、很容易。
       还有就是要执着,有耐心,面对客户的每一个很细致的要求,都要做踏踏实实,细心地作出调整。要有自己的兴趣投入,执着与自己的事业与工作。
       进入岗位以后,还要会做人。就凭借我的一些经历,说说我对做人道理的领悟。在一个企业里,首先一定要有团队意识,团队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同时,就我研发这一行业,我想说作为一名员工一定要敢想敢做,这是自己的一种自信和能力的体现,如果连想都没有,那么成功就与你难以相遇了。还有就是交流,交流在工作中也十分重要,可以好不夸张地说,在工作岗位上智商只要10%,而80%—90%都是情商在发挥作用。
       作为海大的一名校友,多少也想给现在的晚辈们一些建议,现在社会发展变化很快,大学生应该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正所谓见多识广。在假期里还要多实习,不要轻易的放过一些实习、兼职的机会,多参加社会里的活动,当然,我这里指的是有益的活动。在学校里,要珍惜学习的机会,要争取学会至少一门外语,因为通过语言这种工具你才能学习更多、更新、更先进的知识,才会有效的开阔自己的思维。在毕业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的做好自己的毕业论文,这是一个接触社会,自主学习的非常好的一个过程,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最后,在母校百年校庆来临之际,还希望母校能够越办越好,弘扬百年老校精神。也希望海大的莘莘学子能够勤奋学习,踏实工作,为校争光!

(口述:鲍烨 采访、整理:胡志成 编辑:王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