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上午10时,晴空万里。“海洋大学教授博士团进村了”,崇明县陈家镇前哨农场立新村顿时炸开了锅。立新村是崇明县河蟹种苗----扣蟹养殖的核心区和集散地,其养殖面积超过6000亩,扣蟹产量近600吨。我校教授博士团科技入户第二分团的专家们莆一下车,早早等候在村头路边饮食店饭厅的农户们争相将熟知的教授博士们拉近自己的身边。在开着空调的饭店外厅,大家分头就座,农户们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和专家开始交流。

教授博士团第二分团在崇明前哨农场立新村开展河蟹科技讲座

教授博士团在崇明陈家镇立新村扣蟹塘口边做现场指导 来自合兴镇的张拥军师傅率先急急地问道:“陆教授,蟹塘是用生石灰消毒好还是用漂白粉消毒好?”。“要看您塘口的情况而定,对细菌类的杀灭效果,漂白粉肯定要比生石灰好。”陆宏达教授胸有成竹地回答道。“成教授,我每年养的扣蟹早熟蟹特别多,有什么方法可以防止扣蟹早熟?我现在投喂的是麦麸,您看行不行?每天喂多少好呐?”一大早从堡镇坐车六十里路赶来的养殖户陆运祥生怕别人抢占了先机,将凳子往前挪了近一公尺,贴近专家咨询台,缠住成永旭教授问个不停。“要防止扣蟹的早熟,注重营养均衡,投喂优质的配合饲料,适度控制投喂量是关键!……”成教授耐心地解释道。专家和农户之间不断地对话,有询问,有聆听,有争论,更多的是大部分农户倾听专家阐释问题后闪动着精明的眼睛,在喧闹的氛围中陷入沉思……。 “我们请专家到塘口上指导指导!”有人大声地提议。此时快值正午,野外骄阳似火,饭厅里的空调无力地吐出丝丝凉风。“走吧,这样解决问题更有针对性。”成永旭教授和陆宏达教授几乎同声应道。几十号人浩浩荡荡,顶着热辣辣的暑气,出发前往村里的扣蟹塘口,由研究生何杰高擎的写着海大教授博士团第二分团字样的红旗在大风中发出猎猎的声响,大家情绪高涨。 来到不到一百米远的扣蟹塘口,养殖户吴庆友因抢得头彩,显得异常兴奋,迅速卷起裤腿,抄起筛网,“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抓了几十个比黄豆大一点的幼蟹,三步并着两步,快速来到专家们面前问这问那,人群随即围过来,仔细倾听双方的对话。这边的对话尚未结束,站在外围的农户已经开始扯胡忠军副教授的T 裇衫,要他到塘口看看水质怎么样,里面的浮游生物组成是否正常。来自崇明中部竖新镇东新村的农户李世发不知从哪里弄来的饲料缠住成永旭教授和杨志刚副教授询问个不停。吴庆友隔壁塘的养殖户陈四军强拉着王春博士到自家的塘口,神神秘秘地询问扣蟹养殖如何才能高产。鬼鬼的方大洪甚至想让专家们辨一辨他手里攥着的蟹是长江蟹还是辽河蟹。专家们在农户的簇拥下缓慢地移动着步伐。时间在田间地头流淌,等到有人嘀咕着肚子饿的时候,笔者看看手机上的时间显示,12点42分。

教授博士团在崇明前卫农场观摩并讨论稻蟹种养模式

教授博士团在崇明陈家镇沥下村稻蟹种养户塘口现场观摩

教授博士团第二分团在崇明竖新镇东新村扣蟹养殖场 午餐后,海洋大学的专家们随即前往陈家镇展鸿村宋仁水家的稻蟹种养塘。宋仁水在展鸿村承包了七十六亩的水田搞稻蟹种养。他介绍说他们家年年搞稻蟹种养不但粮食可以自足,而且还因为是有机稻,多余的稻米比不搞稻蟹种植的大米在价格上高很多,关键是稻田里每亩还能收获近150公斤的扣蟹,收入相当可观。笔者问宋家年收入多少,“四口之家,二十来万吧。”宋师傅朗朗应道。专家们随即就水田中水稻种植面积、蟹仔投放数量、日常管理、稻谷收割、扣蟹捕捞等问题在田埂上和宋师傅交流起来。成永旭教授着重指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稻蟹种养模式的根本出路应努力提高水稻的产量,兼顾扣蟹的养殖,真正做到粮食增产扣蟹增值,农民增收。宋仁水目前采用的稻蟹种养模式是三至四分稻田,六至七分扣蟹。在离开宋家塘口前,成教授盛情邀请宋师傅有时间去海洋大学专家指导的一个生态农业基地,观摩一下那里的稻蟹模式----八分稻,二分蟹。 此时已是14点30分,在太阳的烘烤下天气越发闷热。专家组继续行程,随行的还有立新村的几个铁杆蟹迷----王春博士笑称是“偷师团”。向化镇齐南村黄秀金是镇l里坚持搞稻蟹种养的养殖户,目前他摸索出来的稻蟹种养模式是六分稻四分蟹。专家们详细询问了陈师傅的日常管理和稻蟹的收获情况,充分肯定了黄秀金的经验和实践。离开前成教授特别叮嘱王春博士----看来,崇明岛稻蟹种养的科学模式尚需认真总结和不断探索。 背对夕阳,专家团向东前往陈家镇的瀛东生态村,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瀛东村的生态渔业建设,并为该村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8月6日上午8时,教授博士团继续第二天的科技入户之行。“梅花”台风来临前的崇明岛空气中弥漫着湿热和躁动。专家们来到上海旭邦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崇明竖新镇东新村的河蟹养殖基地。该基地目前在海洋大学成永旭教授研究团队的指导下从事优质扣蟹高产模式和“六月黄”河蟹养殖的示范和推广业务。基地技术人员向专家们介绍了亩产250公斤优质扣蟹的必要技术措施----池塘安装底增氧系统,种植适当面积的水草,投喂优质配合饲料,放养合理密度的蟹仔以及科学管理严格到位。陆宏达教授和邹曙明教授还详细询问了底增氧系统的配置及安装情况。成永旭教授就基地下一步的工作给予了指导性意见。 离开旭邦公司的基地,专家团继续向西前往前卫农场上海凯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稻蟹种养基地。基地经理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凯农公司开展稻蟹种养新模式----八分稻二分蟹----试验的情况。专家们三五成群走入稻田观察水稻及扣蟹的生长情况,调研了池塘整治、围隔安装、稻蟹种养布局等技术措施,大家议论纷纷,对在上海地区推广稻蟹生态种养模式充满了信心和期望。 教授博士团第二分团科技入户崇明两天之行,给专家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感受到农民对科技人员的热情,农村对科技需求的急迫以及农业发展充满广阔的前景。
(撰稿:王春 摄影:何杰、张金彪、陈伟、李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