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8~14日由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王武教授和马旭洲博士以及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袁玉宝站长和李鲁晶研究员,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孙慧玲研究员组成的山东省渔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专家组。专家组从济南出发,先到临近江苏的微山湖,再到地处黄河口的东营,最后到乳山,行程2000余公里,在三个革命老区进行渔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

王武教授在山东东营举办讲座
4月8日王武教授和马旭洲博士以及袁玉宝站长和李鲁晶研究员一行来到山东省微山湖,微山湖地处鲁苏两省、三市、九个县市区的结合部,面积189.9万亩,微山县因湖设县,全县70万人,人均水面、耕地面积分别为2.71、0.58亩。微山湖属淮河流域泗河水系,承纳苏、鲁、豫、皖四省三十二县市区的来水,入湖大小河流53条,特别是周围工矿区、城市发达,由于接纳各市县工业化(工业污染)、城市化(生活污染)、农业集约化(面源污染、过度养殖)造成的水污染,微山湖水质污染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这种压力主要集中在环保、水利部门,特别是微山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引水的一个通道以后,网围养蟹受到严厉的指责。主要“罪名”是污染水环境,影响南水北调的水环境。因此,微山湖只能从事有利于缓解环境压力的生态养殖。对此,县领导极为重视。目前微山湖河蟹养殖面积18万亩,专家组在对微山湖的河蟹养殖现状进行调查之后,认为尽管微山县的水产养殖现已改为特种水产养殖,但其养殖方式还属于传统的,属于资源密集型的污染产业,它不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微山湖的河蟹养殖发展潜力巨大,但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水草种植方式不对和养殖方式单调)制约着河蟹养殖的提升。针对存在的问题,王武教授给养殖户做了《河蟹生态养殖新技术》的报告,提出了加快发展微山湖河蟹养殖的技术措施,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4月10日王武教授和马旭洲博士以及李鲁晶研究员和孙慧玲研究员一行来到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市地处黄河口,盛产黄河口毛蟹。黄河水系的河蟹抗盐碱性强,个体规格较大,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对象。但由于东营市长期缺水、盐碱含量较高,使用的河蟹养殖技术为陈旧落后的传统养殖,结果人工养殖河蟹的规格较小,产量长时间在低水平徘徊。经过调查以后,王武教授认为发展东营的河蟹养殖,一是实施以种水草为核心的生物修复技术,确保养蟹水体的生态平衡;二是开展接力式养殖——在池塘养殖蟹种,在芦苇荡养殖成蟹或者走“崇明模式”:在东营养殖蟹种,在西北、华北草型湖泊养殖成蟹。

王武教授为垦利县养蟹大户解答生产问题 4月12日王武教授和马旭洲博士以及李鲁晶研究员和孙慧玲研究员一行来到山东省乳山县。乳山县是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国家级示范县,主养种类为刺参,养殖方式为单养。王武教授做了《乳山市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工作意见》的报告,认为目前的养殖方式风险较大,提出刺参养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参藻共生”的生态养殖和利用北方与南方空间差、时间差的“北参南运”接力式养殖方式。孙慧玲研究员针对刺参生态养殖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做了《刺参生态养殖》的报告。报告结束后,王武教授和孙慧玲研究员回答了养殖户的问题。 经过7天的科技入户工作,专家组一致认为,山东的水产养殖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资源条件,较强的技术力量和硬件设施,发展潜力很大。目前关键要整合资源、技术优势,聚焦生态养殖的重点,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整体优化,建立符合当地特点的现代水产养殖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当地领导和养殖户迫切希望我们的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撰稿、摄影:马旭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