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春节,水产与生命学院有很多老师没有回家过春节,他们有些坚持在办公室写论文、写教材、写专著,有些坚持在实验室教学生、做实验,而更有一些却选择了在上海市郊的渔场过年。
72岁高龄的上海市劳动模范——臧维玲教授已经连续11年在市郊上海申槽特种水产养殖开发公司过年了。上海申槽特种水产养殖开发公司是在臧维玲等老师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以培育虾蟹苗种为主的高科技水产养殖企业,该公司与上海海洋大学有22年的合作历史,这22年的合作历史也是我校以臧维玲教授为首的一批老师和同学们在那里努力工作、不断创新的历史,在我校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去年该公司创造了良好的业绩,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罗氏沼虾养殖做出了贡献。
去年刚出站留校任教的博士后王春老师,在博士后期间就一直在基层工作。他在合作导师成永旭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把实验室搬到了崇明岛,和课题组的其他老师一起,主攻崇明岛大规格蟹种和成蟹养殖技术。他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克服了种种困难,使试验示范基地蟹种亩产均达 250公斤以上,比当地蟹种养殖的平均产量(75~100公斤/亩)提高1.5~2.3倍。并使崇明实现了“大养蟹到养大蟹”的历史性转变。去年秋天,曾对崇明水产养殖做出突出贡献的我国著名池塘养鱼老专家谭玉钧教授,到基地看了成永旭教授、王春老师等帮助培育的大规格河蟹后,连续说了3遍没想到。2011年春节,王春老师就是在崇明,进行河蟹蟹种越冬实验,开展水草种植、扣蟹管理等工作,和他心爱的河蟹一起过的年。
与臧教授相比,唐首杰博士要年轻得多,今年还不到30岁。在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他就在导师李思发教授的指导下,在位于农村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动物种质试验站进行罗非鱼选育和保种工作。2010年初毕业留校后,他继续在试验站选育罗非鱼。2010年度,他在试验站工作时间超过了全年的2/3,把试验站作为了自己的家。今年春节期间,他和一位研究生仍坚守在试验站,和罗非鱼、团头鲂一起过年,在渔场修改论文,继续管理选育出的“吉丽”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及团头鲂“浦江1号”等重要淡水养殖鱼类良种。
水产养殖学科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这是校领导对应用性学科的老师们提出的殷切希望,我们的老师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希望变成现实。
(撰稿:单学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