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见习生走遍世博厨房让游客“吃得放心”
发布时间:2010-05-27   浏览次数:2280

       在上海海洋大学,有这样一批特殊的志愿者。每天上午5点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持续至深夜12点才结束工作,许多人甚至还依然需要奋斗在岗位上,直至第二日上午7点。他们就是辅助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世博园区内监督管理食品安全卫生的“安全保障实习生”,每个人在两名执法人员的带领下,工作周期从试运行开始前一天,直至世博会结束。

(来源:《青年报》2010年5月25日“心周刊”)

       辅助园区各片区餐馆的卫生检查、提着箱子采集样品回实验室检测、物流仓库前盯着进出的运送车辆,保障园区内食品的安全,三个岗位上的“实习生”们的任务很艰巨;拿着筷子发抖的双手、一双双穿破的皮鞋、踉踉跄跄回到学校的身影,三个岗位上的“实习生”们用自己的艰辛,诠释着“志愿者”三个字的含义。
      5月21日,记者前往世博园区,亲身体验了三个岗位的“别样”工作。

见习记者 杨羡之 记者 施培琦 摄

天刚微亮,“见习生”就出发。

      9点—12点 检查各个展馆厨房和餐馆
  逛遍园区 没看过一个展馆

  由于园区内各个餐厅及国家展馆的厨房每天都需要检查,每天上午9点至晚上12点之间,各个片区内总能看到辅助检查的“见习生”们匆匆行走的身影。质控体系、人员卫生管理、场所环境卫生、设施设备卫生、食品原料卫生……在执法人员的带领下,“见习生”们明白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不容疏忽,“任何安全隐患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每个检查步骤都要非常谨慎。”第2小组的范婧边说,边用快检设备检查餐具的清洁度。正因如此,在每天近8个小时的上岗时间里,他们通常只有1小时空闲,那就是中午的用餐时间。
  即便每个地点的检查能在最短时间内“结束战斗”,但片区内餐厅数量众多,“见习生”们的上岗时间还是显得不够用,“必须不停地一个点一个点地赶。”同样负责AB片区的陈桂云说完这句话,又“钻”进了一家饭店,他们甚至连续5个小时不停行走。“现在闭着眼睛都知道自己负责的片区的路该怎么走了。”陈桂云笑道。
  只是,这些“见习生”们也有自己的遗憾,逛遍园区的他们至今无法一睹各大展馆的真容,即使每天总能进入展馆检查,也仅仅限于食品安全保障区域。“古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们可是N过展馆而不入啊。”范婧看着澳大利亚说道,“不知道进去时看了一眼,算不算参观过了呢?”繁忙的工作,让这些辅助片区检查的“见习生”们只能远远地看上那么几眼,然后一次又一次地与展馆擦肩而过。

  花絮
  上岗才一个月 就穿破两双皮鞋
  打着雨伞匆匆行走在检查的路上,忽然发觉脚底传来一阵凉意,仔细一看,皮鞋前端赫然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是上岗第一天,“见习生”吴海云的亲身经历。虽说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上岗后的艰辛依然超出了“见习生”们的想象,就连脚上穿的鞋子也来“捣乱”。“这是我的第三双了。”吴海云指着一双崭新的皮鞋说道,“每天在浦西溜达一圈,磨鞋磨得那叫个厉害。”至少穿坏一双皮鞋,成为“实习生”们一个多月工作最有力的见证。
  不仅如此,“实习生”们的双脚也出了状况。酸疼肿胀,一天下来他们的双脚如同绑上了铅块一般沉重,一旦坐下休息,麻木的双脚甚至失去知觉,再度站起来频频打颤。“只能有时候停下来,拍一拍缓缓才行。”走了近一个小时,第一小组的成殷敲了敲大腿。
  脚上起水泡,更是最初上岗几天的最大“收获”,少则1个多则三四个,有个穿高跟鞋的女生还创下7个的纪录。每天回到学校,泡脚、挑水泡、贴创口贴成为了额外的“功课”。经过一个多月的磨练,现在每个片区辅助检查的“实习生”们,脚板上都起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12点45分—14点 食物样品取样
  曾经双手发抖 拿不稳筷子

  如果说负责片区检查的“见习生”们的工作是“用脚”,那么他们在实验室的同伴们,就是“用手”上岗。所有实验室内的“见习生”需要在两三天内,将园区内所有餐馆的肉类和菜类食品、原材料等采样分析,农药残留、各种食物的保质期分析……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一份份精确的分析报告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从他们手中“出炉”。
  每天上午8点至晚上8点,大部分时间在室内分析检测,实验室“见习生”的工作看似相对轻松,实则不易。中午12点45分,当他们出现时,随身还拖着一个黑箱子,这是采样箱。由于需要保证食物样品的新鲜度,箱子内装满了冰块,重达40斤。“拖了一个多月,手臂都粗了一圈。”负责采样的闫泳安边说边把箱子用双手抬起,走上一家餐馆的台阶,箱下青筋暴起的手臂显得分外醒目。
  只是,强壮手臂的背后却是付出的巨大代价。最初几天下岗后,吃饭时他们发抖的双手连筷子都拿不稳,“筷子拿起来觉得怎么那么轻,一拿就掉,手不自觉地在发抖。”实验室大组长赵海鹏端起一杯水边喝边说,“你看现在是好多了,一天下来手只是有点软。”

      22点 部分实习生下岗返校
  半睡半醒被人搀扶回宿舍

  “张晓琳快醒醒快醒醒,到学校了。”组长吴海云摇晃着熟睡中的同伴,“嗯?哦!”应了一句,转身又再度沉沉睡去……摇了摇头,吴海云不再叫唤,与同学一起搀扶着半睡半醒的张晓琳走下了大巴。
  早上5点起床,常常深夜2点才回到校园。每天结束工作后步入回校的大巴,东倒西歪地坐在座位上的他们,总是很快便没有了声音,而后,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开始在车厢内回荡。“那时候就算外面发生什么情况,估计我们都没有反应。”吴海云夸张地比划着。有意思的是,由此还引发了他们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比较彼此的入睡时间,目前,10秒的最快纪录同时由10多人保持着。
  回到学校后,许多同学睡得太沉,甚至无力起身,“即便是摇胳膊拍脑袋捏脸,都叫不醒,扶着走都是迷迷糊糊摇摇晃晃的”。组长吴海云挽着身边同伴的胳膊笑道。于是,每晚海洋大学的校园内,都能看到三五成群相互搀扶的身影,踉踉跄跄地行走在前往宿舍的路上。

见习生与带队的执法人员交流

      零点—7点 物流仓库前车辆检查
  5月还穿着羽绒服上岗

  5月的上海虽然快进入夏季,但凌晨依然透着几分寒冷。“园区内所有志愿者大概就我们现在还穿羽绒服了。”1号仓库前的李凌笑道。携带羽绒服上岗,成了物流仓库岗位上的“见习生”们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物流仓库岗位上的“见习生”们上岗时间更为特殊,一般是从中午12点到第二天上午7点。运送原料的车辆总是在特定时间内进入园区,比如深夜。
      在物流仓库前辅助检查的“实习生”们,也会相应地改变作息时间。“一开始到了凌晨一二点钟直犯困,看东西都是迷迷糊糊的。”第二小组的李凌耸了耸肩,“做着做着也就习惯了,现在到了晚上就特精神。”现在,白天唯一的活动便是睡觉,睡醒了,也就到了上岗的时间,“我们过的可是欧洲时间,去旅游都不用倒时差。”李凌不经意又补充了一句。
  作为检查的第一道关口,即便有专业人员在旁“保航护驾”,他们依然丝毫不敢懈怠。平均三分钟一辆运输车通过,最多时一天要连续检查100多辆。“最难的是凌晨四五点钟,那时车辆最多也是我们最困的时候。”李凌用手指敲敲脑袋说,“就怕检查时发生遗漏,就怕这里反应不过来。”

      ■手记
  经历过才知道有多辛苦
  杨羡之
  酸疼的双脚、沉重的身体,跟随这些志愿者一天后,我狠狠地把自己扔在了床上,再也无力起身。仅仅一天在旁观察已是如此,他们却整整服务了一个月,并且,还要继续坚守5个多月。
  他们有多苦?他们又有多累?看看那一个个大大的黑眼圈,那一条条每天都要走一遍的道路,那一个个深夜穿羽绒服呼着寒气的身影,足以说明一切。“我上岗时是168斤,现在差不多163吧。”这是李凌告诉我的,说这些话时,他的口气轻描淡写。正因为经历过,第一次,从志愿者这一句普通的话中,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分量。
  在采访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细节,上午8点半到达他们出发前的办公室时,映入眼帘的是6名趴在桌上的志愿者,睡眠不足的神情写在他们的脸上。当带队老师喊“出发了”时,抹了抹脸,精神抖擞的他们让我怀疑自己的眼睛,直至中午,除了偶尔的哈欠,他们身上让人察觉不到丝毫的疲倦。
  那一刻,我深深地被感动了,志愿者,他们对得起这三个字!

(宣传部 食品学院 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