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业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讲座日前开讲
发布时间:2008-12-08   浏览次数:1490
      为纪念水产业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特邀请水产界领导、专家和学者,在我校举办一系列讲座,旨在总结回顾我国水产业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经验教训,展望和挑战渔业未来,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推进渔(农)村改革与发展,促进渔(农)业增产、渔(农)民增收和渔(农)村繁荣,为水产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农业部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李富荣局长以《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走渔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为题,为水产业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讲座开讲。李局长以大量数据和事实为依据,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六大严峻挑战,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分析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回顾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渔业发展的成就和当前渔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渔业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出了详尽可行的建议和意见,主要包括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渔业法规、发展生态渔业、创建渔民和社会参与机制、加快渔业权确权工作、建立渔业保障机制、加大渔业基础投入、加强管理者队伍建设等八大方面。
      第二讲由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黄晞建教授和经济管理学院张相国教授做报告。黄晞建教授以《改革开放30周年若干问题有感》为题,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科学技术、居民生活、农业农村农民、海洋环境等问题作了大量的对比分析,指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要培养有知识、懂技术、懂经营的新型人才,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只有农民富裕了,国家才能昌盛。同时需要着力提高人类认知海洋环境的能力,不断深化和提高海洋综合开发和利用能力。
      张相国教授以《转产转业对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为题,就我国渔业实施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战略决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在新形势下渔民转产转业,对压缩沿海捕捞能力、应对新的国际海洋管理制度、有效利用沿海渔业资源、持续发展沿海海洋渔业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实施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是一项涉及范围广、领域多、延续时间长的复杂系统工程,经过中央政府以及沿海省市各级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精心策划和组织,广大渔民的积极参与,这项跨世纪工程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打下了基础。
      第三讲由华东师范大学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陈洁华教授主讲。在题为《危机管理与海洋》的演讲中,陈教授从危机的定义、分类、性质、危害以及危机中蕴藏的机遇和处理危机的境界、危机与政府及政党的关系、危机管理在海洋中的应用等等新意迭出,理论和实用性都极强。陈教授及团队已为重大国际赛事和活动项目提供了多份危机管理报告(北京奥运会VIP保卫、上海世博会危机管理等)。但陈教授认为这些并不是危机管理的全部涵义,危机管理是城市必备的管理之一,如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型城市,危机无处不在,一旦危机爆发,涉及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将会非常严重,需要增强“危机意识”。
      第四讲由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农业部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马毅副局长主讲。在题为《新形势下渔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的演讲中,简要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渔民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更需要法律和制度上的保护和关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渔业法制上,补充和完善渔业法,明确捕捞权和养殖权的具体范畴及管理办法,构建完整的渔业法律体系;在渔业管理上,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弊端,合理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在渔业经营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和稳定渔业基本经营制度,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
      第五讲由上海市奉贤区委、区府政策研究室光岳主任主讲。在题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思考》的演讲中,着重就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国家对海洋发展的框架以及我国 沿海区域经济板块发展模式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同时结合上海及 奉贤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提出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在海洋世纪建设“海上城市”对上海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并对我国和一些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和解剖,最后就海洋经济发展提出三点思考(黄金规划、黄金创意和黄金效益)。
      各位专家演讲的内容详实,信息量大,同时包含了大量实际工作中的丰富经验,使老师和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我国经济社会及渔业产业和管理等方面的了解,也为更好更快地发展渔业经济,建设现代渔业提供了借鉴。中心副主任周应祺教授和经济管理、海洋科学、人文学院、图书馆的部分教师和同学们参加了讲座。

(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上海市渔业经济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