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头版报道我校少数民族学子求学之路
发布时间:2008-10-07   浏览次数:2938

      自上世纪60年代,第一批毕业生奔赴新疆渔业及其他战线以来,我校与新疆在科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信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为新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适值国庆59周年之际,《解放日报》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我校少数民族学子培养工作上,于10月3日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了上海首位图瓦学子在我校的求学之路,现摘录该文如下:

上海首位图瓦村落大学生国庆长假吐心声 
摘果喂牛羊 求学助家乡

      (实习生 赵瑜莹 记者 彭德倩)国庆长假,来自图瓦村落的小伙子布云吐在家乡忙着摘果子、喂养羊和牛。因为迁址,上海海洋大学开学要国庆后,作为大三学生的布云吐有些迫不及待,“我还要在迎新晚会上表演武术呢。”
      布云吐来自图瓦村落,这是中国北方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聚居在被誉为“人间净土”的新疆阿勒泰禾木喀纳斯湖畔。依山傍水、建筑风格原始独特的图瓦人村落是我国保留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图瓦人村落。
      两年前,布云吐第一次来到上海,进入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上海水产大学,就读于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他因此也成为上海高校录取的首位图瓦村落大学生。这对布云吐来说绝非易事。父母双亡的他,早熟懂事。在和哥哥共同居住的两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木屋里刻苦读书,并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兄长乡邻的帮助读完了高中。由于生活费不够,他每到学校放暑假的时候,就常常骑马走上两天,到深山密林去打松子或打草来挣钱,手上留下了不少疤痕、老茧。他连续几年都是班长,还被评上“三好学生”,凭着坚韧毅力,他将求学之路延伸到上海。
      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段彦波老师介绍,学校针对他的特殊情况提供了一系列的帮扶政策。布云吐刚来学校的时候有些拘谨,话不多,学校就安排了师生与他结对,帮助他熟悉学校环境和日常生活。一开始,他汉语不好,听课和发言给他带来了小小困扰,室友们就为他营造了“积极说汉语”的语言环境。现在,布云吐汉语的口头表述水平和听力已经大大提高,听说读写不再困难。其他的各科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当期末考试成绩出来时,这个爱学习的孩子兴奋不已地告诉指导老师,他的社会学拿到了94分的高分。
      同时,新环境的学习压力并没有让他成为“书呆子”。课外,布云吐不仅成了学校体育组的助管,勤工助学,还加入了武术队。朋友眼里的布云吐朴实,有图瓦人能歌善舞的天赋,“弹得一手好吉他”,经常可以在班级表演的时候看见他积极的身影。
      如今,上海海洋大学对阿勒泰地区的人才培养支持工作仍在继续中。2007年,学校继续招收了同样来自图瓦村落的祖娜和巴德木,除了免除他们的学费、教材费、住宿费、军训服装费等,还提供了一定额度的就餐补贴和通讯费。同年,阿勒泰地区挂牌建立了福海社会实践基地。今年,学校举办的支教活动又来到图瓦,布云吐主动要求参加支教,帮助家乡教育发展。

      (来源:《解放日报》)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