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标本情牵海大 七旬老教授奋战搬迁第一线
发布时间:2008-09-27   浏览次数:2510
      9月26日,在紧张忙碌的水产与生命学院大楼里,我们寻访到了年愈七旬仍不辞辛苦奋战在搬迁第一线的伍汉霖老师。
      伍老师虽已白发苍苍,但看上去精神矍铄;细问之下,得知伍老已是75岁高龄,一直在忙碌着标本的搬迁整理工作。一起工作的还有杨德康老师,也已年过七十。

      两位老师是在整理刚搬至这里的生物标本,主要是虾虎鱼、塘醴鱼等水生生物的标本。这些标本全部是密封在玻璃容器内,用特制的药水保存。看着一大堆大大小小的玻璃容器堆满了诺大的标本室,有的已整理好上架,有的标本刚放入容器加好药水,有的已贴好标签,有的容器刚擦洗干净。
      诺大的标本室,数十排约两人高的标本架,还有大量的保存于玻璃容器的标本约万余瓶,而这仅是所有标本量的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的标本会在后面的几天陆续运来。两位老师的工作就是对这些标本进行重新鉴定、换药水、分类整理、上架归位等,为它们在新校区安一个新的家。工作量大,事情繁琐,劳神费力,但两位老师做得认真细致,有条不紊,毫无怨言。

      仔细擦洗容器,放入标本,加好药水,贴好标签,放上手推车,推倒标本架前,最后整理上架。每一个环节,他们都做得很仔细,很小心,生怕一不小心碰坏容器或标本。他们的工作很辛苦,但两位老人却乐在其中。蹲的时间长了,突然站起来会感到头晕,弯腰时间长了会腰痛,两位老人都是互相搀扶,互相拍拍,需要上梯子时,一人上去,一人在下面扶着,下面的人还不忘提醒一句:当心啊!两位老人还时不时地拿起某个标本端详一番,评价一番,相视会意地一笑。那神情,就像慈祥的父亲在欣赏自己的孩子,有许多关爱和自豪在里面。
      这么大的工作量,这么繁琐而又细致、费力而又劳神的工作,两位老人不要他人帮忙而是坚持自己做。问及原因,他们说,院里搬迁任务重,人力少,我们自己能做得事情就不再给院里添麻烦了。另外,这些标本都是几十年来他们辛辛苦苦亲自从全国各地采集来的,有的甚至是亲自从台湾、国外等地采集来,已经风风雨雨陪伴了他们几十年,他们对这些珍贵的标本有着很深的感情,就像自己亲手带大的孩子,他们愿意亲手为它们在临港新校区安置一个舒适的家。

     早在去年3月份,两位老师就已经开始了标本的重新鉴定工作。暑假均未休息,冒着酷暑,一直坚持工作,为标本的搬迁做着准备工作。前几天,首批标本搬抵临港新校区,两位老师随车抵达后,就在这里安了一个临时的家,吃住在这里,日夜陪伴、精心整理这些标本。办公室里摆上两张简易的折叠床就是他们临时的家,吃饭则要步行二十多分钟的路程到餐厅,不方便时就在屋里吃泡面。东海之滨的临港有其特殊的气候条件,热的时候是烈日暴晒,晒得人头晕目眩;冷的时候又凉风飕飕,在耳边呼呼作响,风大时甚至担心整个人会被吹起来。许多刚到这里的年轻人都很不适应,常有感冒的。简陋的办公室兼宿舍里,空调尚未开通,有时闷热难耐,有时特别是在夜间又会感到丝丝凉意,上了年纪或身体不好的人很容易患上风寒。另外,户外蚊虫滋生,常在人休息时跑来骚扰。
      临港尚在发展初期,学校也刚搬迁,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还很有限。问及是否能适应这里的环境,两位老师表示理解。任何发展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他们对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的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看到学校的发展他们很高兴,相信海大的明天会更美好!
      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不顾年迈、不辞辛苦地在为搬迁作贡献,我们为海大有伍汉霖老师这样的老先生而骄傲,为伍老的无私奉献精神而感动!
      祝福伍老健康,祝福海大明天更好!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