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5日晚上9点10分,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七号飞船开始了太空之旅。神七巡天,高校科技功不可没。已经连续四次承担飞船返回舱海上应急打捞网设计制造任务的我校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崔建章、王大弟科研团队也再次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9月17日,《青年报》率先以“东海海面将铺三张大网,保护“神七”安全返回”为题,详细介绍我校研制的应急打捞网科研进展情况。25日、26日,文汇报、新民晚报、中国教育报、上海日报、新闻午报、上海科技报等媒体也纷纷对我校科研团队研制的飞船返回舱海上打捞网进行了详细报道。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网等网络媒体也进行了大量转载。现摘录部分报道如下,以飨读者:

东海海面将铺三张大网 保护“神七”安全返回
(记者 朱文娟)为确保“神七”返回舱和宇航员安全,东海海面上即将铺就三张安全大网。记者昨天获悉,由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崔建章、王大弟等老师设计及制造的“神舟七号”返回舱海上应急打捞网,日前已顺利通过海上试验和模拟演练。
目前,该打捞网已装置到三艘救捞船,可随时出海执行救护任务。
打捞网东海上待“神七”
“据说飞船发射前的900秒和发射后的100秒是较危险的时段,一旦发生特殊情况,逃逸救生塔救生舱内的10台火箭发动机启动,将带着返回舱飞到东海上。”“神舟七号”返回舱海上应急打捞网的主要设计及制造者崔建章表示,打捞网就是用于特殊情况下,在东海降落点上接纳返回舱的。
每根绳承受800公斤拉力
崔建章告诉记者,应急打捞网长约40米、宽10米、重达数百公斤,可承载数十吨的重量。“其实‘神七’返回舱只有约3吨重,但是考虑到万一出现4-6级的海况,飞船一旦出现颠簸就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因此对打捞网的强度要求较高。”崔建章告诉记者,打捞网就是由尼龙绳织成的,但是对绳子的延伸率和强力要求较大,“这些绳子每一根的拉力都达到800公斤。”
据崔建章介绍,打捞网的制作工程要经过四个步骤,编绳、手工结网、定型及最后装配成网,其中,在大网定型过程中,大网将承受110℃温度和30%的强度的拉力以固定成型。
连续四次为神舟提供保障
据介绍,自2002年“神舟四号”发射以来,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已经连续四次为“神舟”载人飞船提供应急打捞网,为飞船提供保障服务。
据崔建章介绍,“神舟七号”返回舱海上应急打捞网较之以往几次“神舟飞船”的打捞网材料的强度更大了。
他说,“如果有可能,我们还愿意承接‘神八’打捞网的设计和制造工作。
(来源:《青年报》)
精心设计打捞网,但两位教授却最希望它派不上用场
(记者 沈祖芸) 每根网绳可以承受800公斤的拉力,可在4小时之内完成打捞神七返回舱的任务---这就是由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崔建章、王大弟以及他们率领的科研团队设计制作的神七飞船返回舱海上应急打捞网。
前不久,这项成果通过了海上试验和模拟演练,装备到3艘打捞船上严阵以待。崔教授告诉记者:“虽然我们精心设计制作了打捞网,但我们最希望派不上用场。”
据介绍,宇宙飞船从发射至离地面100公里时,是比较危险的地方。在这个阶段,万一发生意外,逃逸救生塔会带着返回舱脱离火箭,飞到安全地点,包括东海、黄海或者太平洋,然后等待救捞船的打捞。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科研团队设计制作的打捞网则是打捞船的重要装置,用于特殊情况下,在降落点上接纳返回舱。
自2002年神舟四号发射以来,上海海洋大学已经连续4次为神舟载人飞船提供应急打捞网,每次均超额完成要求的技术指标,保证了打捞网的质量,圆满完成了飞船保障任务。
(来源:《中国教育报》)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