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系列报道之二十六:启梦舟山海洋牧场,探道休闲渔业发展
发布人:蔡霞  发布时间:2019-08-16   浏览次数:104

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响应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农业农村部对渔业渔政提出的“以生态渔业为重点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规划,今年暑假,海洋科学学调研团队在教师张俊波的带领下,怀着满腔热忱,于7月7日奔赴浙江省舟山市展开为期六天的社会实践学习和调查——“探究海洋牧场建设对休闲渔业发展的影响”。此次实践活动以参观体验、问卷调查、专家采访等多种形式展开,实际了解舟山市海洋牧场建设及休闲渔业发展的现状。

走访调研:海岛一线探“渔情”

“行走的梦想在脚下,最好的课堂在路上。”调研团队在舟山实践期间穿行于渔业一线,先后前往嵊泗本岛、枸杞岛、舟山本岛、东极岛等地进行参观体验和实地调研。

7月7日,调研团队从学校出发,经历了四小时海陆奔波后,下午安全抵达嵊泗本岛。稍作整顿后,团队立即前往调研第一站——东海渔村。东海渔村是国内“渔家乐”特色旅游项目的最早兴起地之一,也是嵊泗县唯一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色彩缤纷的特色渔画深深吸引着实践团成员,据当地渔民介绍,这是政府统一规划后绘制的,遍布整个渔村。据走访得知,当地不少渔民已经完成了由传统捕捞业向休闲渔业的转变。

7月8日,调研团队到达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在与当地工作人员交流中,实践团了解到,嵊泗县目前海洋机动渔船拥有量为2239艘,海洋捕捞年产量在218739吨左右。在从事渔业的人员中,传统渔民占据绝大多数为44768人,而从事休闲渔业的渔民仅有666人,虽然休闲渔业人员远少于传统捕捞渔民,但随着嵊泗县旅游业不断发展,休闲渔业的年经济产值高达4906万元。当提及嵊泗休闲渔业未来发展规划时,当地工作人员讲到,“目前,嵊泗县休闲渔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需要不断丰富,对外的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未来可能会着重考虑品牌打造和包装的问题”。

7月9日,调研团队抵达沈家门。正值禁渔期,岸边停靠着错落有致的渔船,鲜少看见劳作的渔民。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中,该研究所副主任朱文斌组织了会谈,浙江省现有6个国家级海洋牧场试验区,均为生态修复类型,主要进行资源养护。当团队成员反映实地调查中发现的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存在的问题时,朱文斌表示:“舟山市休闲渔业所涉及的游客体验项目,主要由渔民自发建设、自主管理,但需要加强科学管理,更好地促进休闲渔业健康发展。”他又表示,“海洋牧场主要是发挥生态效益,对休闲渔业的发展有一定作用,但其中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交流探讨:与浙海师生共话海洋建设

相逢不如偶遇,实践过程中,团队分别于东海渔村、东极岛两地,邂逅浙江海洋大学“东海蓝丝带”暑期实践团、“守护东极镇生态,发扬红十字精神”红十字会三下乡实践团。队员们就休闲渔业外在环境改善、东极岛生态修复等问题展开了探讨,并在海岸边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7月12日,受两支实践团师生相邀,团队抵达浙江海洋大学,对刘莉莉、马家志、唐伟尧等多位老师进行了采访。访谈会上,团队了解到,与北方类似于“一村管理一区域”的方式相比,浙江的海洋牧场没有确权,渔民的权益及无法得到保障,很可能是渔民不愿意配合海洋牧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讨论如何让海洋牧场带动休闲渔业发展时,唐伟尧表示:“舟山市目前建设的海洋牧场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与修复渔业资源为主,如果要发挥海洋牧场的附加作用,让休闲渔业得到积极发展,还需要依靠渔民和政府的相互配合。”调研团成员积极向专家学者们提问,不断深化了此次调研感受。采访过后,调研师生们参观了海洋生物博物馆,再一次感受海洋生态的建设的使命与责任。

感慨万端:知识发掘于实践路上

短短六天的社会实践调研圆满结束,实践团通过调查走访获悉了目前浙江省舟山市休闲渔业的发展状况,不论是积极劳作的渔民还是奋斗一线的政府人员,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守卫和建设着中国渔文化。在党的政策支持下,渔村风貌改善,休闲渔业日渐壮大,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当然在发展中也有很多改善的地方,但实践团相信在国家号召,政府规划、渔民努力下,海洋建设之路会越走越好。

考察之路困难重重,长时间坐船转车的疲惫,烈日下泥泞的土路,调研中语言交流的困难……为了解海洋牧场建设对休闲渔业的影响,在知行合一中践行渔业振兴战略,实践团队师生克服难关,奋勇前行。作为海洋学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海洋生态文明的进步添砖加瓦!